印尼華人楊忠志:命運波折,幸好還有羽毛球

杨忠志和他的羽毛球球友们

杨忠志和他的羽毛球球友们(手持球桶者为杨忠志) Source: 杨忠志

印尼華人楊忠志早年間因為印尼的排華氛圍,放棄了成為專業羽毛球選手的理想。年輕時因為愛情,他厤經波折把女友從大陸轉道香港接回印尼,接著兩人又以難民身份來到澳州組建家庭。波折的命運沒有磨滅他對羽毛球的熱愛。


每週日下午,居住在悉尼的印尼華人楊忠志都會組織球友前往附近的羽毛球館切磋技藝。現年76歲的他悄悄告訴SBS中午記者,如果遇上不熟的對手,會儘量不告訴對方自己的年齡。

“否則他們就不敢跟我打了,怕我摔跤,哈哈哈。”

成為一名專業羽毛球選手是楊老先生年輕時的夢想。出生於印尼的他從八、九歲就開始天天練習羽毛球技藝,直到他髮現噹地的羽毛球選拔制度存在歧視。在父親的勸說下,楊忠志不得已選擇放棄了夢想。

“我出生在印尼,我爸爸是中國人,早年下南洋到了印尼。我年輕時喜歡羽毛球這樣激烈的運動。我從八、九歲就開始練習,但是我爸爸不同意我打球,他說‘你能把這個噹作飯碗嗎?’”
印尼噹時可能對華人有種族歧視,總而言之,對待我們的方式不一樣。比如,我的水平和印尼人的水平一樣或者我更高,最後還是會選他們不選我。這在噹時是理所噹然的。
“十七、八歲之後,我覺得好像也沒什麼特彆的髮展,我就沒有再打下去。”
Thai ladies badminton competition
Source: Pixabay
羽毛球夢想破滅了,楊忠志併沒有一蹶不振。進入高中之後,甜蜜的愛情瀰補了他的遺憾:“就是我現在的太太,我們是一見鐘情。”他不好意思地笑著讓記者不要再問下去了,“很尷尬,哈哈”。

上世紀六十年代,大批印尼華僑返回中國,楊忠志的很多親戚朋友紛紛離開,其中還包括了他的女友。兩個情投意合的年輕人因此天各一方。

“噹時我沒有回中國,但是她回中國住了七、八年。1965年,她的父母要她回去看祖母,因為他爸爸也是從中國來的。”

“噹時中國對外宣傳得很好,幾乎每個(印尼)年輕華人都想回國,我的很多親戚朋友都回國了,我也差點回國。噹時,他們都用自己的錢打飛的回國。”

楊太太1965年回國,1967年中國就爆髮了文化革命。楊忠志說,女友本來想回中國讀大學,但是後來也沒有讀成書。這段時間,兩人一直保持著書信來往。
杨忠志和太太的旧照片
楊忠志和太太的舊照片 Source: 杨忠志
“1971年,她以繼承父母財產為名前往香港,之後再輾轉回到印尼。我也以希望愛人回到印尼為名,為她提出申請。”
1975年,她從香港回到印尼。那時候印尼不歡迎從中國回來的人,他們覺得從中國回來的都是共產黨。她回到印尼的消息紙包不住火,很多人到我們雙方的家裡做調查。
為了兩人的未來,楊忠志決定放棄他噹時在印尼的生意,和女友一起以難民身份來到澳洲組建家庭。但是因為剛開始英文水平有限,他們共同度過了一段有些艱難的日子。

“那時候什麼工作都做,沒有辦法。最後是在倉庫裡面駕駛叉車。剛開始的時候英文比較差,但好在還應付得了。”
印尼华人杨忠志近照
印尼華人楊忠志近照 Source: 杨忠志
即便是在那樣的條件下,楊忠志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愛好,想各種辦法去打羽毛球。

“噹時沒有人打,沒有找到對手,也沒有場地。後來在悉尼大學,用學生的學生證借網出來打,不用花錢。”

也許是長期打球的關系,今年76歲的楊忠志五年前才剛剛退休,整個人看起來精神矍鑠。輾轉波折的個人經厤也沒有在他身上留下痕蹟。現在他每週定期去專業的球場打球。
現在去打打球、出出汗、開開玩笑,就是這個目的。在那裡打球覺得沒有什麼壓力。我精神很不錯,他們都說你不像76歲,都猜我只有五十二到六十多。感覺來到澳州還是很幸運的。
本文系SBS中文原創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如需內容合作,請來函聯系:chinese@sbs.com.au或 mandarin.program@sbs.com.au)


分享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