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政府在疫情期間髮放各類補貼的目的是要幫助全社會度過暫時的難關。因為疫情使得社會經濟活動停止、企業關門、就業率下滑,進而造成民眾生活困難,政府髮放補助可以幫助經濟活動在疫情之後迅速恢复,降低未來經濟重啟時需要耗費的成本。
本文要點:
- 專家解讀政府疫情補助的形式和目的
- 專家稱,若疫情延續則政府補貼無法持續
- 專家稱,財政赤字或造成未來稅負加重
堪培拉大學經濟學副教授宮曉冬博士概括說,政府出台的疫情補助可以分成個人和企業兩部分。除此之外,聯邦政府開設的一些基建項目也可以協同提振經濟。
“既然企業沒辦法去僱人,那麼政府就可以僱人去搞一些項目,和補貼的性質是一樣的。”
“Great Ocean Road(大洋路)就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大蕭條時期的產物。”
除了大洋路之外,澳洲另一大標志性建築悉尼海港大橋也是在這一時代建造。雖然噹時百業凋敝,但是為了建設海港大橋噹時仍有大量工人被僱傭,所以這個項目在噹時被稱為"the Iron Lung"(鐵肺)。
噹前政府向企業髮放的補助屬於暫時應急的性質。如果疫情蔓延的時間非常長,那麼政府補助是不是就無法延續下去了呢?

悉尼海港大橋落成於1932年,建設後期正處大蕭條年代。 Source: Public Domain
宮曉冬博士確認了這種說法。他認為,目前所有的救助手段都是在疫情不會永遠持續下去的假設前提下進行的。
“因為政府的資源是有限的,這些資源來自稅收。如果沒有經濟活動,政府收不上來稅的話,補貼是持續不下去的,因為你口袋裡的錢是永遠有限,不能坐吃山空。”
如果疫情真的要延續相噹長的一段時間,那麼任何應急的手段都是無法延續下去的。
噹下有一種說法,目前全球多地股市樓市上漲和疫情期間很多政府大規模“散錢”有關。那麼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政府補貼是否真正做到了“精準下葯”?如何保證這部分資金實實在在地保護了實體經濟,而不是流入了金融市場?
宮曉冬博士認為,金融市場在疫情期間的興盛和多國政府增髮貨幣、大量髮放補助有一定的關系。
“疫情期間很多行業經濟活動降低,消費渠道減少,但錢總是要有地方去的。所以實際上有一些錢流入了金融市場。”
“噹前很多的紓困措施是緊急出台的,應急措施很難完全做到所謂的精準。”
在談及政府大規模髮放補助對未來社會經濟的影響時,宮曉冬博士指出,任何一個政府的主要收入除了有一小部分是來自公營企業之外,大部分來自於稅收。

截止本週一美股連續七個交易日連漲 Source: AAP
噹前政府大規模髮放的補助屬於‘寅吃卯糧’,是在向未來借錢,遲早是要通過稅收來償還的。
“增加稅收有兩種渠道,一個是社會經濟活動增加會增加稅收,如果經濟活動活躍度不足那就只能加稅,這是難以避免的。”
*以上內容僅代表嘉賓觀點。
澳大利亞人必鬚與他人保持至少1.5米的社交距離,請查看您所在州或領地的最新社交限制措施。
目前全澳各地進行廣泛的冠狀病毒測試。如果您出現感冒或流感症狀,請致電家庭醫生或全國冠狀病毒健康信息熱線1800 020 080安排測試。
您現在可以在手機上下載聯邦政府推出的冠狀病毒追踪應用程序COVIDSa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