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86年,楊麗萍因一支《雀之靈》而火遍了中國大江南北,她也因此而被冠以“孔雀公主”的美譽。
跨入2000年後,以家鄉雲南為素材的原生態歌舞集《雲南印象》將楊麗萍帶到了更廣闊的舞台。
即將於10月3日-6日在墨爾本國際藝術節(Melbourne International Arts Festival)上演的舞劇《春之祭》則是楊麗萍繼續《十面埋伏》之後又一次頗有實驗性的現代舞嚐試。
楊麗萍對SBS普通話節目記者表示,《春之祭》和《十面埋伏》一樣,都是應各大國際藝術節邀約下而由她編導的,與她此前沿襲的傳統舞路線截然不同。
同樣是“命題作文”,如果說《十面埋伏》還是在純中國題材裡舞蹈,那麼《春之祭》則是一次“從東方角度闡述西方經典”的挑戰。
《春之祭》誕生於將近百年前,1910年,俄羅斯音樂家斯特拉文斯基根據俄羅斯民間傳說創作出了《春之祭》,在“獻祭”的主題下描繪一名被選為祭品的少女跳舞至死的畫面,其中有對自然的崇拜、對死亡的恐懼、對春天將至的渴望……
楊麗萍如此點評這部曾引髮巨大騷動的經典作品:“很多音樂家覺得這個音樂是個魔咒,很難駕馭。”

Rite of Spring : Yang Liping Contemporary Dance Source: Melbourne International Arts Festival
但楊麗萍自認為在“情感和背景上不陌生”,因為她出身的雲南少數民族也有類似的故事,甚至在“在春天也有很多類似的祭奠儀式”。
不同的是,楊麗萍版本的《春之祭》裡融入了她對東方生命觀的解讀。
好比原版《春之祭》講述了一個劫、一個因,但楊麗萍版本《春之祭》填上了果,她對SBS普通話節目記者表示:“不單是獻祭、恐懼和犧牲,而是講述重生,生命輪回”。
而 “輪回”這個概念是中國文化裡獨有的:生命不再只是向死而生,而是從生到死、再到涅槃重生的輪回。
她請來了中國知名的音樂家何訓田將原版曲子從38分鐘擴展到70分鐘,因為“只有這個時長才能將東方的哲學理念闡釋清楚”,而何信田作品的神秘風格與原作的力量形成了碰撞、結合。

Rite of Spring // Yang Liping Source: Melbourne International Arts Festival
她還請來了葉錦添負責美術和服裝——葉曾憑借電影《臥虎藏龍》穫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藝術指導——在視覺上凝重地表現東方哲學。
源自藏傳佛教的六字真言被做成碩大的字符充滿受眾的視覺,獅子暗喻權力和規則,女舞者是受難者也是重生者,而孔雀象徵著重生和希望。絢麗而濃墨重彩的舞台美學在《春之祭》得到了延續,正如噹初《十面埋伏》來到墨爾本時那懸掛半空的千把剪刀一樣震撼。

Rite of Spring // Yang Liping Source: Melbourne International Arts Festival
噹被問及是否擔心西方觀眾看不懂,楊麗萍非常自信地表示,不同層次的觀眾會從中看到不同的內容,“看熱鬧的人看視覺、舞蹈編排結構、音樂聽覺,理解力彊的人會感受傳遞的主題,還有人會感受情感上的震動”。
她說:“藝術不是簡單展示文化或生硬地說教,抑或是非常個體的表達,而是要表達人類的共同感受”,她與其他藝術家最不同的是“堅定站在東方美學的立場上”,儘管,這次講的是一個西方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