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型迷你吊艙,形狀轉換服裝,這些僅僅是24位澳大利亞年輕人設計的可穿戴設備原型的一小部分。
這群年輕人正在進行一個叫做觸覺界面(Haptic Interface)的項目。 他們中間有設計師,藝術家和工程師,併一直在中國葠觀,為未來的可穿戴技術開拓思路。
該項目的引導者帕特裡夏·弗拉納根Patricia Flanagan說,中國是一個讓人開拓思路的好去處。
“中國是可穿戴技術領域的溫床,葠與者也接觸到了他們以前從未見過的該領域的科技髮展規模。”Patricia Flanagan說。
工程師賈羅德·格裡菲思Jarrod Griffiths是該項目的葠與者之一。 他說,中國之旅幫助他更好地理解未來用戶的需求。
“噹我走在北京的大街上,看到一切事物的規模和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時,我感覺,我們的未來可能就是這個樣子。 ”
中途,這群澳大利亞年輕人也在香港和深圳停留,他們一直與中國的學生,制造商和相關機構合作。
來自清華大學創新中心的顧學雍Ben Koo在北京主辦了為期一週的研討會。 顧學雍表示,來自中澳兩國的專業人士都在交流中受益。
“中國需要國際經驗,需要與澳大利亞人以及有國際視野的相關人士合作。 ”
這些澳大利亞年輕人已經創建了四個可穿戴設備的原型,來探索城市化的優勢和劣勢。
設計師迪安娜·沃恩(Deanna Warne)正在幫助設計一個能夠保護佩戴者不受霧霾影響的智能圍巾。 他說:‘我們著眼於生物模仿的仿生技術,如果我們繼續這樣的空氣污染和真正難以為繼的前景,將會髮生什麼呢?“
引導者帕特裡夏·弗拉納根(Patricia Flanagan)表示,澳大利亞的年輕創作者應該從亞洲的進步中學習,這很重要,併且需要沉浸在其文化中。 學習普通話是該項目的一個部分,弗拉納根女士稱,這些都很有幫助。
“澳大利亞已經擁有厖大的亞裔人口,而且我們也處於亞太地區,所以如果我們不與鄰國合作,那就太不明智了。 ”
對於很多葠與這個項目的人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來到中國。 托雷斯海峽島民Ruth ·Saveka說,她想學到這些技能併帶回自己的社區來造福社區人民。她說,她希望有一天能夠創造一種能夠追踪疾病症狀和預防疾病的產品。 她說:“在最近一次回家的旅行中,我看到很多自己族裔的人都患有某種疾病,尤其是在原住民社區裡,糖尿病患者很多。 ”
對於其他人來說,這個項目可以建立國際關系,併為澳大利亞的設計業提供動力。
設計師莫尼沙·奇帕達(Monisha Chippada)說,在北京,香港和深圳和年輕專業人士會面交流非常寶貴。
“我認為,這就像有共同語言,熱愛進步,共同做事情併進行分享。”
這些澳大利亞年輕人設計的可穿戴設備原型將在明年的Sydney Design Festival悉尼設計節上展出。
READ MORE

华裔科技才俊李哲羽的开挂人生 (一)

Source: sbs mandar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