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華人科學家研髮世界上最微小的內窺鏡

The tiny imaging and sensing probe is as thin as a single strand of human hair.

阿德莱德大学李佳纹博士 Sourc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華人科學家李佳紋博士及其糰隊創造了世界上最微小的內窺鏡,能幫助我們更好了解心髒病髮作和心髒病惡化的原因,改善治療和預防效果。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光子學與先進傳感研究所心髒基金會研究員李佳紋博士和她的糰隊運用3D微打印技術開髮出一款全球最小的柔性血管內窺鏡

這是迄今最小的自由曲面3D成像探頭,包括導管鞘在內的直逕僅為0.457 mm,“和頭髮絲一樣大”。


 要點:

  • 華人科學家及糰隊研髮出世界上最小的內窺鏡
  • 澳大利亞每19分鐘就有1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
  • 內窺鏡能幫助醫生“看見”沉積在血管中的斑塊

 這種類似攝像頭的成像設備可以插入血管,提供高質量的3D圖像,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心髒病髮作和髮展的原因,有助於改善心血管疾病的治療和預防。

李佳紋博士介紹說,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在血管中沉積,在澳大利亞每19分鐘就有1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

心髒病的一個主要成因是斑塊,由脂肪、膽固醇和其它堆積在血管壁上的物質形成。

微型內窺鏡可以幫助醫生在還沒有出現問題的時候就“看見”這些潛在風險,併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和預防。
Ultrathin 3D printed endoscope imaging an artery
Ultrathin 3D printed endoscope imaging an artery Source: Simon Thiele and Jiawen Li
李佳紋博士說:“雖然做這個方向是希望能幫大家更早檢測出血管中的高危風險,但更希望的是大家能不用到這一步。”

她建議大家從改變生活方式開始,預防心髒病的髮生。例如注意飲食結構,多吃蔬菜水果,同時保持適度且規律的身體鍛煉。

“通過我們這些內窺鏡髮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血管中一些高危的斑塊可以變成低位的斑塊,”她說:“我們希望通過生活方式的變化,可以把它變成安全一點或沒有太大風險的斑塊,這樣就能更好控制這個疾病。”

建立自己的“伯樂糰”

李佳紋博士希望那些想要學習理工科或從事理工科研究的女生們,多去認識一些該領域的女性。

“她們可能認識了之後就會髮現,比如我和我的同事,其實也都不是‘怪物’,也不是‘第三類人’,”她笑著說:“我們也都是很正常的女生,都會有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己事業的熱愛。”

她建議,可以為自己主動創造積極的環境,建立自己的“伯樂糰”——那些支持自己和鼓勵自己的朋友、同事和導師。

“這樣就更容易在這個領域堅持下去。”

有報告顯示,澳大利亞所有與科學相關的PhD研究生和青年學者中,女性佔到了一半以上;但在各所大學和研究機構中,只有17%的高級學者為女性。

關注SBS普通話澳洲華人女性科學家系列報道:

分享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