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過嗎?如果不彊力支援母語的髮展,多語言文化所帶給澳洲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優勢,將會式微。
麥考瑞大學多元語言研究小組和新州聯邦社區語言學校,共同髮表一份最新報告《語言的價值何在?新州社區母語的未來》,提出對母語議題的擔憂。
報告中指出,移民第二和三代不再說母語,將是對未來整個社區、甚至廣義來說整個澳洲,最主要的威脅。
報告的作者之一Alice Chik博士表示,母語的維持程度會因不同語言和族群而異。
Alice Chik說:“如果我們想看看哪些社區的第三代中,更高比例地維持著母語習慣,打個比方來說,我們該看看希臘社區,從統計數據看來,大概百分之30的希臘移民第三代,都還會說母語以及英語。又比如說,馬其頓社區有百分之38的人能同時說母語和英語,越南社區則有高達百分之46會說母語及英語。”
Chik博士也點出,德國社區的第三代當中,只有百分之1.5還維持說母語的習慣,是全部社區當中,最低之一。
Alice Chik說:“至於中國社區,百分之68的移民第二代能說母語和英語,但只有百分之4.4的移民第三代能夠同時說中文和英語,所以我們就能看出,一個世代之間,會講中文的人就銳減。同樣的情形也髮生在日本社區,百分之60的日裔澳洲人能同時說日語和英語,但只有百分之5的第三代維持母語習慣。所以,這個議題挺值得警惕的。”
新州聯邦社區語言學校主席Lúcia Johns表示,她對研究結果併不意外,在她看來,相比其他國家,澳洲很不重視學習除了英語外的第二語言,而且這個現象在新州的教育系統中,特彆明顯。
Lúcia Johns說:“有些學校因為學生人數不足,不能夠再用母語舉行新州高中畢業證書考試HSC,比方說,你必鬚達到最低的學生人數門檻15人,但你如果只有14人就不合格,即便你說,幾年後人數還有機會上升。”
Chik博士對此言論,感同身受。
Alice Chik說:“在新州,我們在七年級或八年級學生的課程中,只設置了100小時必修的語言課。此外,教育系統也沒有彊烈地鼓勵學童從家裡開始學習新語言,然後在小學、中學、大學中持續學習。”
Chik博士也指出,雖然維州和南澳對語言必修課的標準比新州高,但母語的式微現象已遍布全國。
她認為,語言技能在經濟成長中髮揮的影響力持續上升,所以,母語式微可能對澳洲未來的財經髮展產生劣勢。
Alice Chik說:“語言影響經濟主要在兩個方面,首先,員工具備多語言能力,將能貢獻在生意場合上,像是把商品輸出到全球、以及在語言相關的產業投入心力。比方說,在查找食物標章時,我可能會相信Google翻譯器,對吧?但噹我需要籤署商業合同時,我大概不會信賴Google翻譯器。”
Chik博士也補充,多語言文化將更好地凝聚整個社區。
Alice Chik說:“多語言文化對所有人都有極大價值,因為它將提升教育的成就感和福祉。噹然啦,維持母語的價值很大一部分在於,促進各社群的融合。”
Lúcia Johns則表示,這份報告的結果顯示,政府和教育體系應該正加重視語言學習。
Lúcia Johns說:“語言課很重要,就像數學和自然課一樣,非常重要。併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在自然課中表現得很優異,很多人的長才在其他領域,而政府也應該要重視它才是。在外交手段上,能說第二語言是絕對必要的。”
她也認為,社區語言學校的教師們,應該要在主流教育系統中穫得認證。
Chik博士也認同這番言論,她認為人力資本不該被浪費。
Alice Chik說:“現今我們的教師鑒定系統十分复雜,其實,這些語言教師們大可只因他們教授一種語言而得到鑒定。比方說,一位越南語的社區語言教師在週六教書,除非他同時也教其他科目,否則,他併不會被主流學校系統認證。”
有關這份報告結果,目前新州教育部長仍在聯系中,尚未穫得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