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納士大學初級保健學院高級研究員的楊煇博士仔細分析了中國以外新加坡、泰國、日本、澳大利亞確診案例的感染情況。他說,這些案例裡的大部分確診患者都是輸入性的,儘管也有極少數的本地二代傳染,但這種人傳人主要出現在跟患者有直接接觸的家庭內部和工作場所。
而人口稀少又遠離其他大陸的澳大利亞目前已經把好國門,提高了檢疫門檻,做好了公共宣傳,調配好了資源。楊博士認為,季節性的優勢再加上這些措施,人們無需過於擔心,只要根據政府建議,從中國轉機或返回的旅客主動進行14天的自我隔離,其他人做好個人衛生,關注輿情,就可以達到很好的防護效果。
他還專門提到維州一個值得推敲的案例。這名全州第二例確診的病人在從武漢疫區回墨爾本以後,感到身體不適,開始自我隔離,去看了全科醫生GP做了測試,結果先被告知不是冠狀病毒感染,幾天後才了解到之前的檢測出了錯誤,他的確是陽性確診病例,結果這名患者之前去用餐過的飯店關門隔離,一時間華人社區也人心惶惶。
楊博士說,這個案例中GP和病人的做法都無不妥,但是髮生這樣的事提醒人們,澳洲的全科醫療服務系統還有很多可以繼續改進的地方,比如在告知病人身體情況的時候可以更加縝密和具體,重要的事情多彊調幾次,哪怕檢驗結果陰性是否也應該要求病人在家隔離滿兩週。
另一方面,楊煇博士說,人們需要更好地理解全科醫生“有時治愈,經常關懷,總是安慰”的作用。病人看GP的時候除了配合醫生以外,可以多問一些問題,讓對方了解你的擔心、困惑之處,併抱有一個合理的期望,這樣GP才能更好地幫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