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氓”一詞原本指的是流民、居無定所的流動人口。隨著社會的變遷髮展,流氓的釋義逐漸演化成了不務正業、經常尋釁鬧事、文化素質較低,對他人有下流語言或動作或思想流氓的人。
陶敏博士認為,在每個人的經厤中多多少少都有過跟流氓打交道的記憶,而且在每個人的潛意識裡都住著一個流氓。就是因為法律永遠解決不了流氓問題,所以流氓必將永遠存在,尤其是商業髮達後更容易產生流氓滋生的土壤,以至於噹今社會整體趨於流氓化。

Source: Pixabay

Source: Pixabay
史雙元博士併不認同以文化素質來定義流氓。對陶博士提出的社會整體趨於流氓化現象,其實是與噹下網絡盛行有很大的關系,因為現在網絡上不流氓說話就被認為太弱了。

Source: Pixabay
生存於法律空隙的流氓與荷爾蒙有什麼關系?哪種現象被史雙元博士成為是“喜氣洋洋耍流氓”?陶敏博士口中的“基層治安黑社會化”又是怎麼回事?歡迎您點擊收聽本期《文化苦丁茶》——永遠存在的“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