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過方知情重,餓過才懂飯香。有人說,在中國人的身體記憶和民族記憶中,最深刻的就是"飢餓"二字。無論是電影《1942》、《夾邊溝》,還是楊繼繩的《墓碑》,"易子而食、折骨而炊"這樣窮凶極惡的字眼,都曾在我們的歷史中真真切切地發生過。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捱過餓,就可能對自己的消化系統心懷歉疚。於是,在逐漸地富裕起來後便開始了充滿激情的補償。而且,這種補償不僅變得越來越富有想像力、創造性、甚至有的時候還變得具有了傷害性。
從觀音土、草根樹皮到番薯、高粱、小米,再到雞鴨魚肉、刺參鮑肚,從食物鏈的底端眼看著幾乎就快吃到了食物鏈的頂端。可是這似乎還是滿足不了一些人的口腹之欲,於是穿山甲、鯊魚鰭被端上了餐桌,就連同為靈長類的猴子也偶有難逃厄運。
英國作家伏爾夏·鄧洛普在其《魚翅與花椒》一書中就引用了上世紀30年代到過中國的詩人克里斯托弗·伊斯伍德的話來說明中國人甚麼都吃。書中寫道:"沒有東西是明確地可以食用或不能食用。你可以津津有味地嚼食一頂帽子,或是朝牆壁咬下一大口;同樣的,你也可以用午餐的食材蓋出一間屋子。"
儘管有誇張的成分,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曾經對"吃的記憶"讓如今對"吃的要求"更多、更高………
學者陶敏博士,史雙元博士和主持人謝欣,歡迎大家收聽 SBS全新文化欄目《文化苦丁茶》之今天的主題是----吃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