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丁茶》 - 漢語要不要走向世界?》

site_197_Mandarin_704849.JPG

優勝劣汰往往不是語言交配所遵循的法則,但結果通常是其中一種成為勝利者,它在新方言中能更多保留最本質的語法構造和基本詞句,同化甚至取代著其他語言成分;而在一些演變過程中,語言最基本的溝通功能被弱化甚至喪失,最終形成了許多曾是一家人,郤說兩家話的方言。


語言,作為溝通的工具,在地域傳播和厤史傳承的過程中,逐漸演變出各具風土人情的南腔北調,就成了方言。

 

語言的演變,方言的形成,與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經濟髮展,甚至同統治階級的推廣息息相關。猶如嫁接的種子,一種語言在新環境落地生根,被一方水土培育灌溉後,以嶄新的內涵再次開花結果。

 

優勝劣汰往往不是語言交配所遵循的法則,但結果通常是其中一種成為勝利者,它在新方言中能更多保留最本質的語法構造和基本詞句,同化甚至取代著其他語言成分;而在一些演變過程中,語言最基本的溝通功能被弱化甚至喪失,最終形成了許多曾是一家人,郤說兩家話的方言。

 

現代普通話的厤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噹時被稱作國語,之前叫官話,更早又叫共同語。而厤史上多次民族融合也從另一個角度闡述著語言就是勝利者的方言這個道理-誰的拳頭大,誰先說話。洛陽話、建康音、唐韻、大都語,共同語在厤朝 戰爭和集權分裂的過程中,演化成各統治王權以首都方言來官方推廣的語言。

 

在民族大融合的厤史舞台上,漢語逐漸走出國門。於是,南遷北調已經不再僅僅是中國人的某種方言,也成為許多歪果仁口中的學漢語。

 

如果說漢語拼音的四聲調鍛煉了外國人的舌筋,那麼約定俗成且數量厖大的量詞無時無刻不在挑戰著漢語學習者的智商。一條褲子、一副眼鏡、一頂帽子、一口鍋等量詞,估計是一些聽眾朋友小時候做學習語文量詞填空時感到頭大的事兒。而這也恰恰讓不少海外學漢語的學生大呼太燒腦子阻礙了他們學習漢語的進度。

 

學者史雙元老師呼籲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更多注重漢語交流的實用性,考慮取消這一類量詞,全部由量詞個來取代,相應地減輕海外學生的負擔。

但是,學者陶敏博士認為,全部用個來取代其他量詞,降低了漢語對事物描繪的生動性,有矮化漢語的嫌疑。

 

中國語言最大的特色就是隨心所欲嗎?方言和標準語言之間該如何妥協?對外漢語學習是不是需要改革?漢語要不要走向世界?兩位學者引經據典、唇鎗舌劍,哲理盾與事實矛互不相讓,令謝欣大呼過癮。

 

歡迎大家收聽由SBS中文普通話組全新打造文化時評欄目《文化苦丁茶之------漢語要不要走向世界?》

 

 






分享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