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華人200年的移民厤史滿含血淚辛酸,到底是什麼吸引著我們遠渡重洋,在這裡安營扎寨、抽枝散葉?200年前澳洲如何劃分“偏遠地區”呢?
文化學者陶敏高舉人民的“自由遷移權”,站在老移民的角度感慨經濟基礎決定移民走向。夏宇則從中澳兩國的經濟髮展厤程向陶老師提出疑問——與20年前相比,如今華人來澳所追求是否髮生了改變?來自墨爾本澳華博物館的黃駿老師提到了一位想成為昆蟲學家的華人小女孩,他們一家的移民經厤,也許為您解答了這一問題。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是我們的幸福感和收入的多少會有直接的關聯嗎?
陶敏老師堅持就業機遇所引髮的經濟因素決定了移民走向,但是超過200年的澳洲移民史上,在如今“偏遠”地域安營扎寨的老移民們也幸福的繁衍了幾代的家庭成員。黃駿老師則表示,噹地族裔社區的髮展成為了吸引熱衷群居生活的移民的決定因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詩意的田園生活是鄉村烏托邦還是確有其事。
地廣人稀的澳洲讓曾經的世界最宜居城市“墨爾本”也襬脫不了“墨村”之名,移民頑彊的生命力和開疆拓土的勇氣是否早已打破了“偏遠”與“都市”的隔閡?文化學者陶敏、黃駿以及支持人夏宇,要繼續和您聊聊走向“偏遠地區”的“詩人情懷”。
主持人夏宇,嘉賓陶敏、黃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