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攝影師奧利維亞·馬丁- 麥圭爾(Olivia Martin-McGuire)第一次在上海外灘見到這些中國新娘們便被吸引住了——在外灘華麗寬闊的背景下,她們穿著豪華的綢緞禮服,裙底露出慢跑鞋,聽著攝影師的口令“親一下”、“再自然一點”、“唉~對了”擺出各種迷人的姿勢。
當時,麥奎爾並不知道中國的婚紗照行業年市值達到800億澳元,她最初只是被這番場景所吸引,想要探索這個“有趣、古怪又有點瘋狂的中國事物”,於是便有了在澳大利亞剛剛上映的紀錄片China Love(中國愛)。

Source: CHINA LOVE
為什麽中國人愛拍婚紗照,尤其還要花很多錢?
這是懸在麥圭爾——一個西方社會長大的女性——心裏最大的問號。
根據麥奎爾的觀察,婚紗照通常在婚禮前6個月就拍攝好,根據經濟實力不等,套餐費用從幾千、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人民幣不等。
紀錄片的主角之一、在柏斯留學工作的中國女生Viona,帶著ABC未婚夫Will回到中國拍攝完美的公主夢幻風格婚紗照,Viona的母親對“為什麽”這個問題給出了這樣一個答案——“夢想”。
這位母親說,“婚紗給人一種霧裏看不清楚的(感覺),所以你就有一種想法,一種幻想。因為人們都向往著富足、美好、有著夢想的生活。婚紗照是想給人一種夢想中的生活。”

Source: CHINA LOVE
Viona的母親的回答似乎從另一個角度得到了印證。
紀錄片的另一主角是被譽為中國婚紗照教父的施嘉豪,這位年僅38歲的上海小夥子說自己用短短7年時間從零開始建起一個商業帝國,擁有300個攝影工作室,在China Love的跟蹤拍攝中,他用並不嫻熟的英語說每天有2000組客戶來預約拍攝婚紗照,而他的核心賣點便是“夢想”,他說,“我們的口號是‘我們站在世界的高度,把幸福帶向全球化’,誰不想要幸福?誰不想夢想成真?”
紀錄片中提示,在過去二十年中,中國崛起的中產階級家庭平均收入年增長10%,由於特定時期的獨生子女政策,這一代獨生子女更加成為全國婚禮的焦點,所以,對於昂貴和奢華的夢想婚紗照的追逐,看起來更加順理成章。

Source: CHINA LOVE
所以,在施嘉豪的拍攝工場中,麥奎爾的鏡頭一下子掃到了歐洲的城堡和莊園、奢華復古的燭臺、夏威夷般美好的海岸等等錯綜復雜的場景,回中國拍攝婚紗照的澳洲媳婦Viona也第一次戴上了絢麗而沈重的皇冠頭飾。


Source: CHINA LOVE

Source: CHINA LOVE
中國愛是什麽愛?
隨著拍攝的深入,這部紀錄片超越了視覺上的看似荒誕,逐漸深入人物內心,也透出更多關乎情感和文化的討論。
實現了公主夢的Viona最後不堪家人催生的壓力,“逃回”柏斯。她夾在傳統中國妻子和現代成功女性兩層身份之間的掙紮,說,“我既想成為一個傳統的妻子,孝順父母,又想作為一個現代女性實現我的事業追求,夾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可能就是我的生活這麽艱難的原因。”
片子還有一些中國本土年輕夫妻也提到了中國式的“連環套”式的催婚催生壓力。

Source: CHINA LOVE
導演麥奎爾說,當他們最後進行影片編輯的時候,突然意識到所謂中國式愛情,“裏面的悲傷和愛情一樣多”,於是推出了紀錄片的真正主角,上海一群平凡生活著的退休老人。
他們生長於獨特的年代,婚姻就是一種家庭甚至是組織的安排,這時的婚紗照,如果新人足夠幸運可以擁有一張婚紗照,那也僅是一張證明婚姻關系的黑白證件照而已。當代結婚照必不可少的鮮花、外景、婚紗都是不存在的。服裝只能是老三色和老三裝,任何浪漫和個性,都會被認為是西方資本主義。
但這些老人對自己當年的情感有著獨特的理解,好比是“熱水瓶”,外冷內熱——也許可以理解為那個年代的中國式愛情是含蓄、克制的。

Source: CHINA LOVE
一對叫Pei Pei 和Xue Zhong的上海老年夫婦就拿出了拍攝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黑白婚紗照。當被問及如果當時有機會,他們是否會選擇像如今的小年輕一樣拍一組豪華婚紗照,他們的回答是:“當然!”
這些老人所活躍的六七十年代,也是麥奎爾真正想通過這些愛情棱鏡所折射的主題。

Source: CHINA LOVE
她認為,中國僅在很短的時間內,用極快的速度,從一段充滿傷痛的歷史中走出來,這種兩代人之間的矛盾沖突,成為了通過精美婚紗照片來構建新夢想,創造回憶的獨特平臺。
作為一個澳洲人,麥奎爾開始理解這種深深著迷於在蓬勃發展的世界中構築夢想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