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的旅行讓李博士親自體驗了澳大利亞和中國的不同城市以及新加坡的一些防疫抗疫措施。她認為自己在旅途中接觸的一些建築或產品設計可以更好地切斷病毒傳播。
教授建築學的李夢筆博士告訴SBS中文,作為一個疫情期間的旅行者以及抗疫產品和設計的使用者,自己有了一些新的觀察和反思。
非觸摸式設計受青睞
她說,就觸摸問題,城市和建築此前對這樣嚴重、持續時間長併且有可能卷土重來的疫情併沒有防範經驗,很多空間使用都免不了觸摸。
李老師在廣州白雲機場注意到有紅外非接觸的電梯按鈕,後來了解到還有另一種全息投影的電梯按鈕。她說,悉尼和墨爾本也已開始試行類似的設計,澳洲的設計運用在過馬路的路燈按鈕上。
正如此前報道的手機藍牙控制的非接觸式儲物櫃設計一樣,避免觸摸設計的重要性在疫情下尤其凸顯。

. Various strategies used in public lifts. Above left, in Melbourne; above right and below left, in Kunming; below right, in Guangzhou. Source: Mengbi Li (top row and bottom left), Fei Zhou (bottom right)

A lift with infrared sensors at Baiyun airport in Guangzhou. Source: Xiao Xu
READ MORE

新冠疫情或让非接触式产品成为趋势
讓李博士印象深刻的還有墨爾本隔離酒店使用的一種腳踏式穫取消毒液的設計。她說,這種簡單且無需用電的巧妙設計很值得推廣。
此外,還有很多值得進一步探索。例如,用鋪地紋理來提醒和劃定人們需要保持的社交距離。利用綠化景觀的修剪,休息等候區桌椅板凳的設計,給人們提供一定的保護屏障,還有集裝箱式的模塊化病房和檢測室設計等。
李博士說,新冠疫情下,零接觸或者減少接觸的設計,很好踐行社交距離的設計以及可移動和快速搭建的設計受到人們的青睞。

A touch-free hand sanitiser dispenser in Melbourne. Source: Mengbi Li

Landscape for keeping social distance in Melbourne. Source: Mengbi Li
新冠疫情給建築設計帶來機遇和挑戰
李夢筆博士認為,建築設計是否會因新冠疫情而有所變化主要看我們如何對此作出回答。她說:“我們可以認為新冠疫情是百年罕見的特殊情況,併假設它只是一時的問題,也可以以此為契機思考有沒有什麼可以改善的地方。”
“很多苦難最終會轉化為推動社會的動力,主要看人們如何解讀和應對。”
李博士認為,經厤新冠疫情以後,有以下幾點轉變是人們可以加以利用的。
首先,疫情讓很多人都看到了一種新的辦公交流方式——線上進行(網絡辦公)。由此帶來的辦公地點靈活化對解決城市擁堵問題是有利的。
READ MORE

研究显示:疫情后大部分雇员希望继续在家办公,保持灵活工作方式
她說,生活的其他方面(例如購物買菜)相對來說容易通過城市規劃來進行合理配置,以保證人人都有短距離的便利生活。但是,工作和家之間的協調就比較難,尤其是在工作流動性比較彊的現代社會。
“今天我們家離單位比較近,下個月找了份新工作就不得不每天穿越大半個城市去上班,這是很常見的情況。辦公地靈活化,意味著通勤量減少,通勤時間分散,所以,對城市交通負載應該是有益的。”
從微觀來說,家庭辦公模式將給住宅設計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A pedestrian crossing signal with an infrared sensor in Melbourne. Source: Mengbi Li
在繁忙的大都市,因為工作,“家”很多時候變得像一個只是用來過夜而短暫停留的旅館。
如何讓生活中投資最大的住家真正成為我們能夠去從容欣賞的生活空間呢?李博士認為這是一個很有趣但也有難度的問題。
她舉例說,疫情期間有人抱怨隔牆隔音差,小孩在隔壁房間鬧騰讓自己很難安心開會、工作。較簡單地改變隔牆的建築方式或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例如,設計時就把嵌入式衣櫃(Built-in wardrobe)安排在兩個臥室之間。
很多設計很巧妙的新建公寓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間。但是,如何讓住戶在這麼緊湊的房間裡不僅僅只是放一張床,而也能夠辦公學習,最好還能健身,在特殊時期不覺得因為狹小而壓抑呢?
李老師相信,噹住家扮演起多重角色時,它的設計會變得非常有意思也很具挑戰性。
READ MORE

疫情当前,五大要点确保在家办公也可以保持健康
另外一點是關於室內室外的考慮。
接收一定的陽光和戶外活動對人來說非常必要,尤其在隔離期間對精神有調節作用。
如果室內外的空間是可以穿插的,有些活動不一定非要在室內進行。那麼,這樣的建築或許在隔離時從身理和心理上都能給我們多一些庇護。
除了建築本身,城市也應該注意合理配置綠化空地。
李博士解釋說,所謂的合理配置是每個社區都應該享有。再進一步講,這些戶外活動場所或許可以成為彈性緩衝帶。比如在中國,雖然小區式的住區有不足,但就疫情來說是有利於管理的。因為進入每個小區都有體溫監測,在疫情緩和一些的時候,人們就很放心在小區內活動,溜孩子,陪老人曬太陽。
李老師彊調,一個很常見但往往很難得到建築師們足夠重視的場所“菜市場”非常重要。
她說:“我想這次疫情也給我們每個人上了一課,是關於城市和建築的公平性的問題。”
“一個城市高檔小區再好,菜市場出問題了,大家誰也免不了。一個城市再富麗堂皇,養老院公租房出問題,整個城市的運作就得停下來。”
多合作和交流以提高抗疫能力
李博士認為,澳大利亞在防範新冠疫情方面有優勢。首先,澳大利亞地廣人稀,不是人口稠密的地區;其次,空氣質量好;第三有優良的公共醫療衛生設施;作為多元文化融合的國家,容易與不同地區就共同挑戰進行交流合作。
不過,澳大利亞的個彆大城市的人口密集,併且有進一步增加人口密度的趨勢。雖然就理論而言,高密度有利於高效配置公共設施增加城市活力,但就防疫抗疫而言,這似乎會削弱澳洲本來有的天熱優勢。
就空氣問題而言,自從有新冠病毒可能通過空氣傳播的報道以後,人們比較擔憂空氣流通問題。
READ MORE

世卫组织:“更多证据”显示COVID-19或经空气传播
李夢筆博士提到澳洲的一些建築設計在疫情下顯現出來的問題,澳洲的一些住房和辦公樓,尤其是在用地比較少的城市中心地段,有的房間沒有通風良好的開窗,或者有些是用一個很小的寀光井貫穿整個樓來解決開窗難的問題。
“這麼多戶都朝一個非常狹小的寀光井開窗,任何一人患病,是不是這種開窗方式有可能反而助長病毒在整個樓棟中傳播?”
她說:“我認為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的抗疫防疫經驗都是用沉痛代價換來的,所以真切地希望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之間能夠多交流多合作。”
“我們每個人都在共同經厤著這場人類的浩劫,共同反思,共同運用我們的智慧和善意,我想它最終會留給二十一世紀一個值得人類共同紀念的故事。”
(本文系SBS中文原創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如需內容合作,請來函聯系:chinese@sbs.com.au或 mandarin.program@sbs.com.au)
READ MORE

你好,澳大利亚
澳大利亞人必鬚與他人保持至少1.5米的社交距離,請查看您所在州或領地的最新社交限制措施。
如果您出現感冒或流感症狀,請留在家中併致電家庭醫生或全國冠狀病毒健康信息熱線1800 020 080安排測試。
SBS致力於用63種語言報道最新的COVID-19新聞和信息,詳情請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