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移民故事】:我在澳洲噹兒童保護社工的那十年

Ms. Hairong Duan

Source: Supplied

“噹兒童保護社工的那十年,我常常問自己,我的工作真的可以幫助這些從一出生就居無定所、經厤暴力的孩子走上人生的正軌嗎?” 華人移民段海容說。(點擊圖片收聽故事)


Abbey(化名)從小就被新州兒童保護部(The Department of Communities and Justices NSW)將她安置在一個寄養家庭。她不斷地離開寄養家庭,流離失所。

14歲時,Abbey生下第一個孩子,結果她的孩子被歸屬到政府撫養的範疇,因為她才14歲,還有吸毒的習慣,精神狀態不穩定,無法擁有孩子的撫養權。

16歲時,Abbey生下第二個孩子,還是同樣的結局,她的孩子一出生,Abbey就失去了對孩子的撫養權。

17歲那一年, Abbey依然故我,從一個撫養家庭轉到另外一個撫養家庭,經常流離失所。

她吸毒、自暴自棄,對所有接近她的人都有信任危機。

這一年,海容成為17歲的Abbey的社工(case worker)。

Abbey經常表現得滿不在乎,非常冷漠,而且滿嘴髒話,隨時失約。

19歲那年,Abbey已經成年,她離開了兒童保護系統。

某天,Abbey給為她工作了一年多的社工海容寫了一封郵件。

她寫道:“海容,聖誕快樂。這是我的第三個孩子。我可以撫養她了(I get to keep her.)”

郵件裡還附上了自己懷抱嬰兒的照片。

海容說,Abbey曾經有過兩度失去孩子撫養權的經厤,這一次她能夠得到孩子的撫養權,在兒童保護系統裡面,這已經是一件大事,一個很大的“成就”了。

她說,社工們經常會問自己一個“終極問題”:我們這樣做有用嗎?真的能夠幫助這些孩子踏上人生的正軌嗎?
新州兒童保護部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這些受保護的兒童在成人、併離開了政府的撫養系統之後,18%-35% 的人在第一年變得無家可歸,54% 經厤過情感虐待,29%的人失業,46% 的人身陷刑事司法系統中。

雖然這個數字觸目驚心,但是海容說,身為兒童保護社工,你一定要相信這些人的生活在未來會有一個拐點。

這個拐點也許社工“有幸”看得見,也許永遠都看不見。但是“你要相信可能會有拐點,要抱有希望”。海容說。

19歲的Abbey穫得了她的第三個孩子的撫養權,也許就是海容看到的: Abbey的人生拐點。

 (點擊文首圖片收聽寀訪)

SBS致力於用60種語言報道最新的COVID-19新聞和信息,詳情請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


分享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