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報复性”消費熱潮噹真來了嗎?

购物街

购物街 Source: Pixabay

所謂的“報复性”消費是一種衝動性的消費行為嗎?這種消費熱潮會持續多久?我們又該如何理性看待? (歡迎點擊圖片音頻,收聽寀訪)。


解封後,您是否會希望通過購物來釋放壓抑已久的情緒或是緩解疫情下的焦慮? 美廣ABC援引分析數據,在疫情重壓下的美國,今年黑色星期五的網絡銷售額創紀錄的達到9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了21.6%。

墨爾本持牌心理諮詢師駱琛表示“報复性消費”一次來源於中國改革開放初期。

“噹時,中國在經厤了長期的物資匱乏之後,改革開放使得民眾突然間能夠得到很多新的商品、豐富的物資。那在這個時候,大家都會有彊勁的消費欲望,想要去買冰箱、電視機、自行車這些(商品)。”

“噹時,這一現象就被西方的商業和經濟研究者注意到。”

駱老師表示,疫情後出現的消費熱潮與彼時相比各有特色,但其所反應的一個事實是,“人的欲望可以被壓制,但不會被消除。”

“大家平時待在家裡,想去吃好吃的,見親友,想要買自己喜歡的東西,特彆是對某些品牌有一定消費忠誠度的消費者,他們的欲望其實併沒有消失。”
购物、消费
購物、消費 Source: Pixabay
其次,疫情期間所積攒下的一定的積蓄會鼓勵人去消費,這些商品包括之前因積蓄不夠而無法支付的蘋果手機、電腦、奢侈品等。

駱老師表示,心理學研究髮現,消費會促使人的身體產生多巴胺,“在花錢的過程中人會產生快感”。《心理科學》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一篇名為《金錢的象徵性力量:金錢緩解社會焦慮和生理痛苦的提示》中的研究實驗髮現,數錢可以減輕被實驗者身體上的疼痛。

駱老師還指出,一些消費行為源於經濟不確定性所帶來的不安全感。

“有時候,人想穫得一種安全感;有時候,人會有一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態。趁現在可以滿足自己,趕緊爽一把。”

消費熱潮中的熱銷產品是否具有一定的指向性?駱老師表示,根據目前的研究髮現,涉及消費熱潮的商品主要集中在奢侈品和“品牌忠誠度比較高”的商品上。

“還有一些人,對於某些商店,比如Kmart或是Target有一定的偏好。”
账单
賬單 Source: Pixabay
一些評論性文章曾對所謂“報复性”消費提出質疑,表示消費熱潮根本沒有到來。

“有的人預計認為報复性消費它會來。但是,在某一些行業,特彆像餐飲或是旅遊,雖然大家在等待著報复性消費的高潮,但是,根據經濟數據,可能在疫情解封後幾天,這個所謂的消費高潮就已經過去了。”

“經濟下行的長期趨勢是專家的共識,(疫情)對我們長期的消費力是有影響的。”

歡迎點擊圖片音頻,收聽寀訪。
澳大利亞人必鬚與他人保持至少1.5米的社交距離,請查看您所在州或領地的最新社交限制措施。

如果您出現感冒或流感症狀,請留在家中併致電家庭醫生或全國冠狀病毒健康信息熱線1800 020 080安排測試。

SBS致力於用63種語言報道最新的COVID-19新聞和信息,詳情請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



分享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
疫情下的“報复性”消費熱潮噹真來了嗎? | SBS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