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丁茶】龍蝦都實現自由了,還吃嘛嘛香嗎?

Cheese lobster

應節菜式芝士焗龍蝦。 Source: Flickr/Ruocaled/CC BY 2.0

又到了一年中名正言順“吃好喝好快躺下,每逢佳節胖三斤”的時節。(點擊封面圖片,收聽完整對話)


2020年的疫情讓也不少以前十指不沾陽春水的人開始不斷培養和開髮自己身上的隱形美食技能。

吃,是過年的標配。可是現在物質生活太豐富了,雞鴨魚肉蛋,煙酒糕茶糖,啥都不稀罕了。過去過年吃,現在頓頓有,近期甚至高呼“實現了龍蝦自由”,“實現了櫻桃自由”的朋友們,還會對吃的充滿興趣呢?答案是:必鬚的。

愛過方知情重,餓過才懂飯香。有人說,在中國人的身體記憶和民族記憶中,最深刻的就是"饑餓"二字。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挨過餓,所以可能對自己的口和胃常心懷歉疚。於是,在逐漸地富裕起來後就開始了加倍的補償。而且,這種補償不僅變得越來越富有想象力、創造性、甚至有的時候還變得具有了傷害性。
從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到有機食品,從粗糧高粱、細糧小米,再到柴火雞遊水蝦、刺葠鮑肚,從食物鏈的底端眼看著幾乎就快吃到食物鏈頂端。但是,這似乎還是滿足不了一些人的口腹之欲,於是穿山甲、鯊魚鰭被端上了餐桌,就連同為靈長類的猴子也偶有難逃厄運。

作家伏爾夏·鄧洛普在自己的《魚翅與花椒》一書中就引用了上世紀30年代到過中國的詩人克裡斯托弗·伊斯伍德的話來說明中國人什麼都吃。書中寫道:"沒有東西是明確地可以食用或不能食用。你可以津津有味地嚼食一頂帽子,或是朝牆壁咬下一大口;同樣的,你也可以用午餐的食材蓋出一間屋子。"

儘管這種描述中存在誇張的成分,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曾經對"吃的記憶"讓如今對"吃的要求"更多、更高………

學者陶敏博士,史雙元博士和主持人謝欣,歡迎大家收聽 SBS文化欄目《文化苦丁茶》-龍蝦都實現自由了,還吃嘛嘛香嗎?

SBS《文化苦丁茶》,澳洲最好的文化節目之一。

SBS電台《文化苦丁茶》每週五早上澳洲東部時間早上8:15播出,每週日早上8:15重播。
澳大利亞人必鬚與他人保持至少1.5米的社交距離,請查看您所在州或領地的最新社交限制措施。

如果您出現感冒或流感症狀,請留在家中併致電家庭醫生或全國冠狀病毒健康信息熱線1800 020 080安排測試。

SBS致力於用63種語言報道最新的COVID-19新聞和信息,詳情請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


分享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