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香港的墨爾本華人同志Johnathan Chu(化名)覺得,改變比較有限。
“這很關系到你在澳洲住哪裡,以及你跟什麼人來往。我自己身邊的圈子大部分都是非異性戀的。從以前不能結婚,我們就是這樣過的,能結婚就給我們多了一個選項,我們可以領證了。但以前也有同居或者伴侶關系。”
“如果你沒有宗教壓力去結婚的話,很多都只會覺得這只是一個選擇。”
“我生活在墨爾本的一個比較開明的地區,所以我們去的醫生啊,酒吧啊,甚至牙醫啊,賣衣服啊,幾乎全部都是一個同志的經濟圈。”
Johnathan說,對於他這樣生活方式的同志,同性婚姻是否合法其實影響併不大。

Source: Johnathan Chu
但他仍然會面對來自家人的部分壓力,尤其是仍然不知道他是同性戀者的生活在中國大陸的外公外婆。
“因為我外公不知道嘛,他們還是會來催婚的。我現在年紀併不大,但他們都已經開始說‘噹年我和你外婆16歲就已經結婚了,你媽和你爸,18歲結婚了,那你現在都二十幾了,也差不多了!’”
知道Jonathan喜歡男生,而且自己有過離異經厤的媽媽則沒有給他太大的壓力。
“結婚生子也不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想想看那麼多人結了還不是離,小孩有了還不是有可能會小產。”
“他們甯願我一個人單身,也不要為了迎合社會逼自己和一個生活不了在一起的人在一起。”
母親的理解是Johnathan多年的“抗爭”之後才得到的。像是很多華人父母一樣,Johnathan的母親一開始併不能接受自己兒子是同性戀的事實。她認為Johnathan是在同齡同性戀者的影響下才“變成”同性戀的,甚至考慮過“性向轉化”療法。
徹夜不歸、極少回家、偷家裡的錢,十幾歲的Johnathan用這些青少年的手段展開了他長達三四年的鬥爭。
“她可能開始意識到,‘如果我不去嚐試理解這件事情,那我就會失去我的兒子’。”
“我覺得家人始終都還是要接受這個現實的,但有些人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接受。我覺得我是比較幸運的,只用了幾年而已。”
即使是在澳洲,即使同性婚姻已經合法,很多人對於同性戀群體的印象仍然停留在個彆刻板印象上。比如同性戀會傳播艾滋病、同性戀性生活混亂、同性戀會形婚騙婚等。

Source: Zhuo Yang
Johnathan說,如果是在80年代,他也許會同意同性戀者會傳播艾滋這個說法。但現在隨著對於這種疾病的了解越來越深入,治療和預防手段越來越有效,這種說法早已不能成立。
“艾滋病是一種病,它不會因為你的性彆、性取向、職業有什麼關系。”
而對於同性戀者“在性方面很亂”這種印象,Johnathan說這是因為性少數群體的性欲從來沒有一個正常化和去污名化的過程。
“在大眾媒體中,只有那些刻板化的印象……我們沒有一個很多元的對我們性向的理解。”
由於這個群體仍然是被歧視的少數,同志們常常需要依靠網絡和手機軟件來交友。而這些方式本來就帶有性的色彩。
“但如果你研究一下異性戀怎麼用這些軟件,其實他們也會有類似的目的。異性戀的性欲是被看到的,被理解的,但同性戀的性欲是在暗地裡的,對我們的印象就是那個樣子,到現在還是那個樣子……這就是社會不公平的地方。”
而對於形婚和騙婚的現象,Johnathan表示也許在澳洲存在,但他從來沒有遇到過真實的案例。
他說,澳洲相對寬松的社會環境和相對低廉的生活成本,讓性少數群體有能力逃脫家庭方面的壓力。
“我認識很多華人他們家裡不同意,他們就搬出去,和家裡保持一個安全的距離,那他有他的生活,家人有家人的生活,就這樣過下去了。”
點擊上方音頻,收聽完整寀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