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留學生陳慧嘉在阿德萊德大學攻讀醫學專業,今年五年級。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她賺取生活費的兼職工作暫停了。所幸的是,她自己的學業還沒有受到影響。
但其他高年級的醫學生就沒有那麼幸運了。慧嘉介紹說,一些醫學生在疫情嚴重時無法前往醫院實習,而恢复實習後,他們學習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COVID-19這種疾病並學習如何穿防護服。
她說:“他們之前呼聲比較大的是,他們擔心自己從醫院把疾病帶回家,那就麻煩了。”
對疾病的恐懼還可以通過科學的防護手段來預防,但種族主義歧視帶來的負面影響郤無孔不入。
READ MORE

【COVID-19报道】疫情为何会催生对澳亚社区的歧视?
來自馬來西亞的陳慧嘉也長著一張亞洲面孔,很多時候會被認為是中國人。她認為疫情中在澳大利亞髮生的種族主義行為“非常不成熟”。
她聽說自己的朋友因為長著亞洲面孔,在醫院實習的過程中被病人要求離開病房,理由是“害怕自己被傳染”。她說:“我們也是特別的無奈。”
“這是中國流出的疾病,但也不是中國人想的呀。所以在這個時間,大家就應該團結起來。”
雖然這種情況不多見,但還是時有髮生,慧嘉時常聽到有朋友向自己說起。
COVID-19疫情中針對亞裔的種族歧視激增,一家數據調查公司Bastion的調查發現,留學生、尤其是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在此次疫情期間感受到不確定和不安感。

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留學生陳慧嘉(左二) Source: Supplied
時刻準備“略儘綿力”
在經過五年的專業學習和一年的研究實踐後,陳慧嘉覺得自己也可以為澳大利亞抗擊疫情做出一些貢獻。她注冊了澳大利亞科學界共同發起的專家數據庫COVID-19 Expert Database,希望“略儘綿力”。
該數據庫匯集了各個領域共計上千名專家學者,為政府、企業、研究部門和其他決策者提供專業知識,幫助他們制定應對COVID-19的策略。
慧嘉說:“我們這些有醫學背景的,我還有研究的技術,我覺得是不是多一些人幫忙,那是不是能夠早一點發現COVID-19的治愈方法呢?”
SBS普通話髮現,和陳慧嘉一樣,也有很多澳大利亞華人學者注冊了這一數據庫,涉及醫學、生物、免疫學、公共健康、數據科學、經濟和文化等各個領域。

疫情中陳慧嘉在家學習工作 Source: Supplied
作為一名國際學生,陳慧嘉無法穫得聯邦政府提供的任何疫情補助,她覺得總理讓無法自給自足的臨時簽證持有者回國是“非常不好的”,因為澳大利亞各大學很大程度上依靠國際學生獲得收入。現在留學生有困難了,應該“有難同擔”。
雖然聯邦政府拒絕為臨時籤證持有者提供補助,但各州和領地分別開始向他們提供幫助。南澳政府將投入1380萬澳元協助在該州就讀的國際學生。
READ MORE

澳洲COVID-19新冠疫情和疫苗:我们必须了解的信息
澳大利亞人必鬚與他人保持至少1.5米的社交距離,請查看您所在州或領地的最新社交限制措施。
目前全澳各地進行廣泛的冠狀病毒測試。如果您出現感冒或流感症狀,請致電家庭醫生或全國冠狀病毒健康信息熱線1800 020 080安排測試。
您現在可以在手機上下載聯邦政府推出的冠狀病毒追踪應用程序COVIDSa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