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者在澳洲:從象牙塔走進公共視野

CDC

多元文化背景给在澳洲从事学术工作的华人学者们更多优势。 Source: CDC

在澳從事科學研究的台灣學者們希望能夠通過組隊促進交流、互幫互助,更期許能走出象牙塔,從華人學者的視角關懷澳洲社會,參與公共議題。


來自台灣的華人學者張惠甄博士從事科研工作已有10多年,她時常會在孩子入睡之後再投入到下一階段的工作中。她說,自己受澳大利亞注重家庭的氛圍感染,會去慢慢平衡工作和家庭。

和她一樣,許多華人學者一向工作勤勉。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他們在澳大利亞從事科研,會面臨怎樣的挑戰?


 要點:

  • 多元文化背景給在澳洲從事學術工作的華人學者們更多優勢
  • 澳洲學術環境給華人學者更多機會平衡科研工作與家庭生活
  • 台灣學者通過成立社團促進交流、互幫互助,發出共同聲音

伍倫貢大學高級講師張惠甄博士在澳大利亞完成博士學位後回到台灣,最近四年又輾轉回到澳大利亞繼續從事學術工作。在兩地都有工作經驗的她認為,相較而言,澳大利亞的工作環境更加人性化。

麥考瑞大學的楊銘煇博士也表示,澳大利亞的工作習慣和台灣很不一樣。“在台灣工作常常有加班和應酬,工作時間很長,”他說:“但在澳大利亞加班應酬很少。”

但在澳大利亞工作也需要另一種形式的“應酬”:Networking。有著二十多年學術工作經驗的高級講師楊銘煇博士說到,如果來自不同背景的學者能夠儘快克服這些文化衝擊,就能更快掌握自己的優勢。

文化差異

來自台灣的學者郭美芬講師在麥考瑞大學從事歷史學研究。她坦言,在工作中如何與其他非華人的同事融洽相處,是一個挑戰。

她說:“我自己也看到一些例子,一些華人學者他們的學術做得非常好,但礙於語言和文化的差異以及溝通技巧和文化語言差異等,華人學者在行政升遷方面可能不是那麼順利。”

澳大利亞在學術升遷方面並沒有太多障礙。張惠甄博士解釋到:“澳大利亞的學術升遷制度非常完善而且具有一定標準,只要在各個階段達到標準,在升遷上基本沒有限制。”

但華人學者在行政升遷方面可能比較有限制,因為這可能牽扯到“領導能力”和“社交能力”。

她說:“如果一位華人學者在學術領域非常傑出,達到學術領域升遷的標準,同時還具備優秀的行政管理能力和溝通能力,升遷學術界的主管還是有相當大的機會。”

平衡工作與家庭

對於在澳大利亞從事科研工作的華人學者來說,如何平衡工作與家庭或許是另外一門“必修課”。

悉尼大學研究員陳翊昇博士表示,從事學術研究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很高的自由度。作為兩個孩子的爸爸,他對這一點深有體會。他說:“最值得關注的是我們有沒有做好自己的核心業務,只要你做的好,沒有人在乎你今天是不是三點就去接小孩了。”

他還說,和其他國家相比,澳大利亞的科研工作人員工資相對較高。“有可能一個人工作養全家這是有可能的。很遺憾在全世界大部分地方這是不可能的。”
Dr Yi-Sheng Chen with the Atom Probe Tomography, key equipment that will enable his research.
Dr Yi-Sheng Chen with the Atom Probe Tomography, key equipment that will enable his research. Source: University of Sydney

互幫互助,共同發聲

華人學者不善於溝通不喜歡交際可能成為其學術發展及工作升遷的劣勢。但另一方面,華人學者的雙語能力以及與海外學術界的關系也可能成為他們的優勢,幫助他們掌握更多資源和機會。

為了揚長避短、共同發展,在澳台灣學者成立了“澳洲台灣學者協會”(Taiwanese Scholar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希望能夠互幫互助、前輩提携後輩,在澳洲學術界共同進步。

陳翊昇博士說:“我們也歡迎剛來澳洲的博士生、研究生加入。我們可以分享經驗,照顧一些剛來的學者們、包括博士研究生和學生。”
Taiwanese Scholar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在澳從事科學研究的台灣學者們希望能夠通過組隊促進交流、互幫互助、共同髮聲。 Source: Taiwanese Scholar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同時,他們也希望能夠通過組織共同發聲,參與到澳洲社會公共議題中。

“尤其是在公共議題方面,華人學者或台灣學者在澳洲公共議題方面發聲是比較少見的,”郭美芬博士說:“希望這個協會的成立,可以有不一樣的發展。讓澳洲社會知道,這些學者並不是在自己的學術象牙塔裡,他們也有興趣參與到澳洲的一些公共議題。”
學術脫離不了社會,脫離不了這個大環境。
陳翊昇博士說,TSAA的成立具有代表意義。“我們希望透過這一組織的成立,促進澳洲內台裔、華裔學者的交流,並且希望以這個組織為代表,向學術界、業界、政府各個其他單位做連接。”
澳大利亞人必鬚與他人保持至少1.5米的社交距離,請查看您所在州或領地的最新社交限制措施。

如果您出現感冒或流感症狀,請留在家中併致電家庭醫生或全國冠狀病毒健康信息熱線1800 020 080安排測試。

SBS致力於用63種語言報道最新的COVID-19新聞和信息,詳情請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


分享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