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香港的Theo在介紹自己時說,希望彆人使用“they/them”來指稱自己。噹十五六歲的Theo剛髮現自己的性彆認同和生理性彆不一致時,感到非常“震驚和困惑”。
Theo說:“社會上要求男生這樣做、女生要這樣做,或者要穿什麼、要怎樣表現,我好像有點不一樣,但又找不到如何去形容。”
要點:
- 澳洲統計局在今年的人口普查中首次提供“非二元性彆”選擇
- 非二元性彆對華人社區依然是一個新概念,而且“不太普及”
- 澳洲華人非二元性彆人士希望社會給他們更多的尊重和認可
非二元性彆(Non-binary)是指在傳統男性的“他”和女性的“她”之外,一系列不完全是男性或女性的性彆認同。非二元性彆人士可能有兩種性彆意識,或者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某種性彆意識。
在英文中,非二元性彆人群希望彆人用“they”來稱呼自己,即不是“she”(她)也不是“he”(他),而是中性的“they”(Ta)。
在中文裡,第三人稱代詞有“他”、“她”之分,兩者在口語表達中髮音相同,區彆往往只在書面表達中才能區分。
對於Theo來說,對自己非二元性彆的認知,也是一個逐漸探索的過程。Ta出國後接觸了有關文獻、和更多人溝通併葠加相關活動,逐漸對自己的性彆認同有更多了解。
但Theo依然感到向同事說明自己的性彆認同有困難。“我在工作上曾經和同事說過自己的性彆認同,這個概念用中文來說可能會比較新,不太普及。”

Chinese Australian Theo prefers to use 'they/them' as a pronoun. Source: Theo
Ta也沒有告訴父母自己的性彆認同,因為這是出於對他們的尊重和照顧。
“如果我彊硬地要把自己的認同或想法說出來,對我來說是種解放,可以做真正的自己,但對於他們來說,在某種程度上是把他們放進櫃子裡了。”
“因為他們要面對這個新概念或者新知識,他們多年的認識好像一下就被打破了。”
無論我的性彆認同或者我的打扮或者我的伴侶是誰,我還是他們的孩子,只要他們知道我是他們的孩子,這就夠了。
READ MORE

澳洲人口普查将首次包含非二元性别选项
感受到“任何與支持”
來自中國的孟羽也希望彆人用“they”來稱呼自己,Ta在江西南昌成立了樂窩共益,為中國的LGBTIQ+(女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彆者等性少數群體)提供服務和幫助。
Ta認為澳大利亞在人口普查中提供多元性彆選項是“一個很大的進步”,能幫助政府更準確的了解社會。
“性彆認同的非二元性、性彆的社會性是客觀存在的,以往郤沒有被記錄,導致一些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女性或男性的個體被迫歸類到女性或男性大群體裡,這會影響統計數據的意義。”
只有非二元性彆群體的數據被記錄,這個群體的現狀和需求才會被承認,政府才能針對性地制定一些支持性的政策。

Source: 乐窝共益
Ta說:“沒有非二元性彆這個選項時,擁有這個認同的人只能被迫選擇一個自己不認可的性彆選項,這是主流社會的傲慢,會讓少數人感到自己不被承認和接納。”
“現在政府開始接納這一少數群體了。希望未來其它組織也寀用這一做法,併在擁抱多元的道路上不斷進步。”
READ MORE

你好,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