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豐村》的故事髮生在台灣南部嘉義的沿海漁村,噹地的村民每隔四年都會舉辦一次名為“死亡船”的祭典,希望天上的將軍會下凡抓惡鬼。漁民會將祭祀用的船載到海邊點火焚燒, 而蚵豐村的故事就此展開……
在外受挫多年的兒子假裝衣錦還鄉,等待他的是堅守傳統產業的父親,從未離鄉的兒時玩伴,以及日益地表下沉的村莊。 導演林龍吟說,“這是一個關於回家的故事”。
離鄉背井是這個時代特有的故事
林龍吟曾在捷克布拉格學習生活七年,與在這個大時代下離鄉背井的人一樣,林龍吟也有過相似的迷思:沒法完全融入新的社會,又似乎與家鄉斷了連接,不知何處是歸屬。
林龍吟說,離家太久難免會“裡外不是人”。
而蚵豐村的故事正是這樣的一個縮影: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面人想回來。所有人逃不過的是傳統信仰與外來文明的衝突,但又似乎在不知不覺中重复著世代交替的輪回。

Ohong Village Source: by Taiwan Film Festival
信仰是什麼?
現實與期待能否一致呢?導演在影片中拋出了這樣的疑問。影片裡,人們求神問卜,將理想與好運寄托於一座安放在沙灘上的濟公神像。
可是在地表下沉的漁村,神像的處境似乎也併不樂觀。四週滿是塑料廢物,上漲的海水似乎早晚要把整個村落連同神像一起吞沒。與之下沉的還有村莊的生機,人們的鬥志與期待。
“台灣南部海邊由於在過去抽取了太多的地下水,地層下陷是很普遍的現象,連帶著人們的居住價值也往下沉。連神像都在這樣的境況下自身難保,那些抽象的期待的本身意義到底有多扎實?又有多少是靠得住的呢?”

Ohong Village Source: by Taiwan Film Festival
林龍吟說,信仰不應該只是一個外殼。為了表現這樣的主題,他將影片裡的濟公神像設計成空心,併讓臉裂開,“像個被遺棄的大神相卡在沙灘上”。
16毫米膠片的心意
在捷克學習電影時,林龍吟養成了使用膠片拍攝的習慣。他說在視覺上,膠片的色彩比數碼影像更濃鬱,更有顆粒感,這與《蚵豐村》故事本身充滿野性的粗糙風格很搭。
不過與可隨意刪減的數碼拍攝不同,膠片拍攝的成本要高出很多,“10分鐘的膠片跑過去,幾百美金就沒了”。

Ohong Village Source: by Taiwan Film Festival
本著不浪費精神,每一場戲都變的得要格外珍惜。
“噹整個糰隊知道拍攝成本是有價值的、是一去不复返的時候,大家便會進入更專心的狀態。專注力和完成的精致程度也會大幅提升。”
《蚵豐村》將作為今年雪梨台灣電影節的開幕影片在澳洲首映,屆時導演林龍吟也會親臨現場與觀眾會面。了解更多詳情,請關注雪梨台灣電影節官方網站:https://www.taiwanfilmfestival.org.au/

Ohong Village Source: by Taiwan Film Fest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