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網路廣播節目(podcast)在英語、華語世界都相當盛行,來自台灣、現居雪梨的Susie Wang,早在2018年成為podcast先驅者,經營中、英文兩個頻道:《雪梨台灣阿姐的碎碎念》、《Darling What did You Say Podcast》,至今出產近300則podcast。
《雪梨台灣阿姐的碎碎念》節目內容包羅萬象,從書評、日常生活、美食分享、嘉賓採訪都有,最廣為人知的是“台灣阿姐”Susie使用中文、台語、英文交雜的獨特主持風格。
要點:
- 台灣阿姐Susie開podcast頻道以分享、助人為目標
- 對Susie而言,20歲學習;30歲執行;40歲分享;50歲放鬆
- Susie希望用自己30年澳洲經驗,儘最大力量幫助後輩
做podcast是興趣,不是職業
人稱“阿紀”(閩南語大姐的發音)的Susie,在澳洲生活30年,平常的工作是透過音樂、歌唱、演講,訓練澳洲孩童的自信與氣勢。
她的職業帶來許多歡樂,但她也坦言,市場十分小眾,且以白人學生為主,「大部分的華人家長會選擇送孩子去學樂器,鋼琴、小提琴等。」
天生愛分享的性格,一旦遇到新事物,她都忍不住向身邊親朋好友分享,「但每次都要講200遍很累。」
於是,2017年阿紀決定嘗試在Facebook直播,不走拍賣東西路線,單純分享生活上的好玩、好物,吸引一票死忠粉絲。
然而,阿紀打趣地說,開直播最麻煩之處,尤其對年過40歲的女人來說,打光、化妝都十分費心。
那podcast你就是穿睡衣就可以講。
節目內容
從一開始在podcast上,透過聲音單純分享吃喝玩樂消息,漸漸地,阿紀發現「podcast不是聽起來輕鬆有趣就好。」
經營podcast兩年多,阿紀觀察到,吸引人的podcast節目必須言之有物,包含:娛樂性、啟發性、知識性等三大要素。
現階段阿紀會根據聽眾喜好做內容,她發現二、三十歲的年輕聽眾,多半處於極大的壓力之下。
但像在澳洲住比較久像我們這種,事情看比較開一點。
為師者的個性使然,她開始找些合適的書籍,在podcast中分享給聽眾,希望透過自己的力量,幫助聽眾減壓、甚至換顆腦袋思考事情。
我都不會以商業為導向,我都以什麼東西對你(聽眾)最有幫助,想要給予給聽眾。
她的英文podcast節目《Darling What did You Say Podcast》受眾為澳洲青少年,常邀請自己的學生(7至18歲都有)上節目,聊聊屬於孩子的生活。
這些小孩很喜歡跟我分享他們的事,但都不會告訴自己的爸媽。
堅持不要拿人手短
身為資深podcaster,阿紀自有一套準則。她直言,現在許多新的podcaster入行後會以接業配、賺錢為導向,她並不否定這種思維。
不過,經營頻道以來,她堅持拒絕所有免費的公關品,對於廠商有意提供給她體驗的產品,她都會付費購買,以避免落入「拿人手短、吃人嘴軟」的限制,也維持著她的公信力。
經營podcast助人為樂
20歲時學習(you learn)、30歲時執行(you do what you learnt)、40歲時分享(you share)、50歲時放鬆(you chill)。
現處於40+的阿紀表示,她覺得是時候將自己在澳30年經驗,分享、貢獻回社區了。
她開創podcast並不是要當網紅或名人,甚至不在乎粉絲數量,只希望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幫助與支持後輩。
我們在這邊混30年不是混假的,說真的有點人脈,I like to connect people!
成立podcast後,許多聽眾透過社群網站私訊阿紀,更堅定她想要連結人們的心,於是,她創辦幾個免費的社團,例如:每月一聚的讀書會、以物易物園地等,幫助有需要的聽眾。
我喜歡connect更多人在一起,身邊可能有朋友有好東西用不到,但懶得去拍賣,那正好可以幫助剛來澳洲的人(像是:打工度假者),他可能需要用到這些東西。
30年澳洲經驗的人生觀
阿紀表示,來到澳洲生活30年後,她深深相信,每件事情都有可能做到的:「你要做什麼就去做吧!」然而,初來乍到的華人朋友們,可能因為對澳洲不熟悉,比較怕去做新的事情。
透過成立podcast,阿紀笑稱,想把這個觀念「裝到人家腦袋去」。
人生步入中年後,她對生命有更多體悟。
人生可以規劃,你可以寫信給一年後的自己,但不用寫給十年後的自己。只要每天抓住一個機會,把它做到最好就好。
澳大利亞人必須與他人保持至少1.5米的社交距離,請查看您所在州或領地的最新社交限制措施。
如果您出現感冒或流感症狀,請留在家中併致電家庭醫生或全國冠狀病毒健康信息熱線1800 020 080安排測試。
SBS致力於用63種語言報道最新的COVID-19新聞和信息,詳情請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