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志】疫情封鎖 您是否深陷後奧運焦慮?

后奥运焦虑

后奥运焦虑 Source: Pixabay

疫情焦慮、找工焦慮,如果您目前處於焦慮之中,也有可能是源自後奧運焦慮。


無論是奧運迷還是奧運葠賽選手,可能都會感受到後奧運時期的心理壓力,甚至有時會悵然若失,覺得生活缺乏目標。一些心理專家將之稱為“高興奮狀態之後短暫的神經功能抑制”。 

特約接著焦璐說:“心理上,我是感覺對所喜歡的運動的激情或是所關注的運動員會短暫的代替個人生活、事業上的不如意……奧運會結束後,生活中的各種不如意又出現了。” 

“我們平常會聽到一句話:奧運會就是一群需要運動的人,看著一群最需要休息的人,在那裡運動。領獎台上的光尟亮麗,背後就是嚴酷的訓練計劃和傷痛。” 

英國醫學雜志統計了1948年的倫敦夏季奧運會到2018年的平倉冬奧運期間全球130多個國家的3300多名奧運冠軍,髮現每個奧運選手在職業生涯中至少受過一次傷,23.6%的運動員在受傷及成績下降的情況下依然堅持比賽,21.6%的運動員不得不停止訓練直至完全康复。 

“身體上的損傷,非常容易導致心理併髮症。” 

美國體操運動員拜爾斯(Simone Biles)因心理問題在東京奧運會上宣布退出糰體和個人全能比賽。因在觀戰台上織毛衣而引髮了人們關注的英國跳水運動員湯姆戴利(Tom Daley),在2012年倫敦奧運後就因被診斷出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而短暫的停止訓練和比賽。 

“運動員的壓力可能來自媒體的報道和觀眾的期待,他們所認為的許多重要人物,包括教練、糰隊和喜愛他們的粉絲的支持;還有一些運動員則不希望辜負大家的支持,痴迷於追求比賽的結果。” 

荷蘭自行車選手迪穆蘭(Tom Dumoulin)因公眾和媒體帶來了管理自我的壓力而宣布暫停自己的職業生涯。 

一位已經去世的新西蘭自行車選手波德莫爾(Olivia Podmore)曾說過這麼一句話:“體育對許多人來說,是一個驚人的施展才華的機會,但也是一場戰鬥,它是如此的掙扎也是如此的快樂。” 

您感受到後奧運焦慮了嗎?歡迎點擊圖片音頻,特約記者焦璐要和您娓娓道來。 


分享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