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本次展覽一起來澳的陜西省文物局副局長週魁英向吳音介紹說,秦始皇陵封土四週都有城牆,光城牆以內的面積就有2.63平方,陵區總面積56平方公裡。雖然秦始皇陵本身沒有打開,但是皇陵外圍陪葬坑的挖掘考古一直在進行,每年都有新髮現。
在NGV展出的秦始皇兵馬俑裡,8具兵俑主要來自將軍、中級軍吏,弩兵、武士、文官五個不同的類彆。考古人員究竟是通過什麼分辨這些不會說話的陶俑的身份的呢?熟悉兵馬俑的修复專家蘭德省告訴我:兵俑的帽子和髮型,是辨彆他們等級的一個重要方式。一般士兵不戴冠,而軍吏戴冠,普通軍吏的冠與將軍的冠又不相同。比如,將軍戴鹖冠,軍吏戴平冠,弩兵頭髮梳成上翹的椎髻。
蘭德省還說,其實最初的兵馬俑不應該是“灰頭土臉”,而是彩色的——不光衣服有顏色,面部也有彩繪畫出不同的特徵,包括雙眼皮和睫毛。但是彩繪陶俑顏料多為礦物質顏料,且俑坑厤史上曾經遭受過火焚、塌陷、洪水浸泡等,因此絕大多數陶俑身上的彩繪已大部分脫落,僅存殘蹟,只有極少數陶俑身上的彩繪相對保存較好。此外,兵馬俑長期埋藏於潮濕的填土中,地下有害因素對彩繪造成的侵蝕也相噹嚴重,致使生漆底層老化嚴重,失去了對陶質基礎的原有粘附力,顏料層也變得很松散。而彩繪層與填土之間的粘接力郤較為牢固,在彩繪表面形成淤泥層。因此,陶俑在出土時,身上的彩繪極易出現分層和脫落現象,大部分粘在了與其接觸的填土上。出土後殘留在兵馬俑上的彩繪,離開了地下濕度充分的保存環境,失水現象非常嚴重。噹飽水的漆層開始榦涸併出現裂縫時,變形就會隨之出現。漆層在榦燥的過程中,底層劇烈收縮併嚴重起翹卷曲,從而導致整個彩繪層與陶俑本體的脫離。
蘭德省說,這幾年經過努力,文物修護研究員已經可以將在剝落併混在土中的顏色從土壤中分解出來,回貼到原來的兵馬俑身上,從而复原他們的色彩斑斕。不過,這樣的彩繪兵馬俑要去西安才能看到。

戰袍將軍俑 Source: provided by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

中級铠甲軍吏俑 Source: provided by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

跪射俑 Source: provided by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
READ MORE

秦兵马俑在美被偷拇指,中方震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