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污染即在開袋一瞬間:澳洲華人學者呼籲少用塑料

recycling

Source: Pixabay

澳大利亞華人學者方程博士及其同事的新研究證實,人們在日常任務中打開塑料袋和塑料瓶一類的塑料包裝時,可能會產生少量的微塑料。


微塑料是指長度小於 5 毫米的塑料小顆粒。一般認為,微塑料污染往往來自工業產品,比如去角質的護膚品,或是間接來自較大塑料物件的長時間分解。不過,日常生活中如劃破、撕開、擰開塑料包裝和容器所產生的微塑料,一直沒有得到充分了解。

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的方程博士和同事研究了撕開巧克力包裝袋、劃破密封膠帶以及打開塑料瓶蓋所產生的微塑料。這項研究已髮表在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

他們髮現撕開或劃破的動作會產生不同形狀和大小的微塑料,大小從幾納米到幾毫米不等。產生最多的便是碎片和纖維。據估計,每300厘米的塑料在被劃撥或擰開時,可能會產生10-30納克(0.00001-0.00003毫克)的微塑料。
Plastic bottles
Microplastics often come from larger plastics breaking down. Source: AAP
方程博士介紹說,微塑料的風險、潛在毒性,以及它們被攝入的方式還有待認識,有必要對人類暴露開展進一步研究。

他說:“即使(產生的微塑料)量很少,進入人體後有可能在人體中累計,慢慢地也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

方程博士呼籲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儘量少用塑料,共同保護我們的環境和健康。“以前一致認為工業界應該對微塑料污染負責,現在看來每個人都應該行動起來,儘量減少微塑料的產生。”
如今,科學家幾乎在所有環境水域裡都髮現了微塑料的存在,而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更加值得擔憂的是,人們在自來水裡也檢出了微塑料。

澳大利亞科學家今年6月在《自然》期刊髮布的研究髮現,大堡礁表層海水及小型珊瑚礁魚類體內都髮現了廣泛存在的微碎片污染,而清理海洋和大堡礁中的微碎片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另外,世界衛生組織今年8月髮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我們的飲用水中有可能含有微塑料。雖然攝入塑料對健康的影響仍不明確,但我們確實需要改善我們處理塑料的方式,減少塑料污染,保護我們的環境和人類的健康。
澳大利亞人必鬚與他人保持至少1.5米的社交距離,聚會最多兩人葠與,除非您是與家人或同住者在一起;

如果您自認為已感染了這種病毒,請致電您的醫生,請勿直接前去就醫;或者您可致電全國冠狀病毒健康信息熱線1800 020 080。

如果您呼吸困難或遇到緊急醫療事故,請致電000。

SBS致力於用63種語言向澳大利亞多元社區報道最新的COVID-19新聞和信息,詳情請前往:sbs.com.au/language/coronavirus

更多信息前往聯邦衛生部網站,您同時可以收藏該網站關於COVID-19的中文信息專頁

關注更多澳洲新聞,請在Facebook上關注SBS Mandarin,或在微博上關注澳大利亞SBS廣播公司。


分享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