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封城”博弈:犧牲“城內”為“公共利益最大化”?

Northern Italy Locks Down To Try Prevent The Spread Of Coronavirus

Two young women, both wearing a respiratory mask, walk in the streets on February 25, 2020 in Milan, Italy. (Photo by Emanuele Cremaschi/Getty Images) Source: Getty Images Europe

隨著2019冠狀病毒疫情在全球範圍的髮酵,一些“重災區”寀用“封城” 和頒布旅遊禁令等公共舉措來遏制疫情的傳播。如今,全球範圍類受類似抗疫政策影響的人可達數千萬,但專家表示,“禁令”或“封城令”內外的每一個人都有責任“上交一部分權利”來達成公共政策。


不論是武漢、意大利還是“鉆石公主號”,封鎖政策都造成了資源短缺,人傳人在內部加劇。幾度延期併擴大的旅遊禁令也在各高校新學期開始之際讓諸多國際留學生滯留海外。


要點:

  • “封城”等公共政策是一個博弈的過程,“讓公眾利益最大化、損失最小化”
  • 在沒有疫苗和葯物的情況下,“我們只能寀取被動的方式”來抗疫
  • “利他行為”可以讓更多的人受益於政府的“公共產品”
來自莫納什大學的公共衛生安全專家楊煇博士表示,公共政策本就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就“鉆石公主號”的特殊事件,楊老師認為日本的舉措在於“儘量減少社會影響,避免(抗疫)髮展成為一個地區集體、全社會的運動”。
coronavirus
Kab mob coronavirus (Pixabay) Source: Pixabay
“我的分析是在弱化一級預防措施(如篩查),而著眼於二級預防(如治療),以及特定的人(如老人)。應該說,日本希望儘量減少公眾影響,併把奧運會作為重要考量。”

看似犧牲一部分人“讓公眾利益最大化、損失最小化”的公眾政策其實涉及到“城內城外”的每一個人。抗疫的過程是政府的一個“公共產品”,“每一個社會中都會同時存在利己和利他(主義),每一個人在一個公共事件中都應該多一些利他,讓政府的公共衛生產品能夠受益更多的人。”

如此,社會上的捐款行為、學校對海外學生的補助政策、教師對學生學業和心理上的幫助就成為了“城外”公眾人士的“利他舉措”。楊老師表示,對於澳大利亞來說,我們“高質量”的教育和國家環境是“非常重要的資源”,所以在保護自己的同時也要考慮“我們經濟社會持續向前的髮展。”


分享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
抗疫“封城”博弈:犧牲“城內”為“公共利益最大化”? | SBS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