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武漢、意大利還是“鉆石公主號”,封鎖政策都造成了資源短缺,人傳人在內部加劇。幾度延期併擴大的旅遊禁令也在各高校新學期開始之際讓諸多國際留學生滯留海外。
要點:
- “封城”等公共政策是一個博弈的過程,“讓公眾利益最大化、損失最小化”
- 在沒有疫苗和葯物的情況下,“我們只能寀取被動的方式”來抗疫
- “利他行為”可以讓更多的人受益於政府的“公共產品”
來自莫納什大學的公共衛生安全專家楊煇博士表示,公共政策本就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就“鉆石公主號”的特殊事件,楊老師認為日本的舉措在於“儘量減少社會影響,避免(抗疫)髮展成為一個地區集體、全社會的運動”。
“我的分析是在弱化一級預防措施(如篩查),而著眼於二級預防(如治療),以及特定的人(如老人)。應該說,日本希望儘量減少公眾影響,併把奧運會作為重要考量。”

Kab mob coronavirus (Pixabay) Source: Pixabay
看似犧牲一部分人“讓公眾利益最大化、損失最小化”的公眾政策其實涉及到“城內城外”的每一個人。抗疫的過程是政府的一個“公共產品”,“每一個社會中都會同時存在利己和利他(主義),每一個人在一個公共事件中都應該多一些利他,讓政府的公共衛生產品能夠受益更多的人。”
如此,社會上的捐款行為、學校對海外學生的補助政策、教師對學生學業和心理上的幫助就成為了“城外”公眾人士的“利他舉措”。楊老師表示,對於澳大利亞來說,我們“高質量”的教育和國家環境是“非常重要的資源”,所以在保護自己的同時也要考慮“我們經濟社會持續向前的髮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