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月初,一款私人社交音頻應用Clubhouse,隨著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諸多名人和網紅加入,吸引了來自全球、包括許多中國大陸用戶的目光。
Clubhouse相較於其他大型社交平台,更多了些隱密和神秘感,目前只限定蘋果手機用戶、透過用戶邀請制加入。
要點:
- Clubhouse由互聯網上的菁英帶起流行風潮
- Clubhouse上講究思想值,不在意顏值
- Clubhouse熱潮能持續多久丶實際能造成哪些社會影響力,有待觀察
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傳媒學院副教授於海青(Haiqing Yu)分析,Clubhouse這股新興熱潮,是由互聯網上的“菁英”所帶動。
社交媒體流行的傳播渠道,從文字、語音(如:podcast)到影像(如:直播)。然而,Clubhouse打造即時語音交流,讓一群陌生人在網上聊天或討論特定話題,是一種創新的現象。
不過,於海青也表示,她個人對使用該平台持謹慎的態度,且認為在中國的言論審查、社交媒體管制之下,Clubhouse熱潮究竟能持續多久,有待觀望。
從它(Clubhouse)一開始興起,我就覺得它可能活不了太久。
於海青解釋,語音一直都是主流媒體渠道之一,從傳統的有聲讀物、廣播到近年盛行的podcast(如:音頻分享平台喜馬拉雅)等。
透過聲音,使用者不需考慮自己的種族、膚色、年齡、長相和身份,以語音傳遞觀點為主。
因此,她肯定Clubhouse主打語音交流,是社交媒體中正面的現象和進步。

Social media apps Facebook, Twitter and Instagram Source: AAP
不再以顏值取勝,而是以思想值影響彆人。
於海青目前尚未加入Clubhouse帳號,但她從身邊朋友的使用反餽中,觀察到Clubhouse諸多聊天室內各個話題的評價褒貶不一。
她認為,雖然有不少討論觸及了較敏感的政治議題,如:台灣和香港等主題,但葠與討論者大多屬於華人社會中的菁英階層,內容不夠“接地氣”,實質能產生的社會影響力仍有待觀察。
於海青解釋,Clubhouse很符合華人盛行的“圈文化”,也就是每個人都會找到自己所屬的那個圈,從中髮展出人際關系。
Clubhouse的操作邏輯,如同在平台上找到自己的圈,圈裡有熟人會給你邀請碼加入,“其實這仍是回聲室效應(Echo chamber),人們還是在自己的圈裡轉悠。”
READ MORE

最火社交app中国大陆遭禁 网友:早就料到
於海青也表示,面對Clubhouse遭到中國政府言論審查併封鎖,完全在她的預料之中。
現在(言論自由)的狂歡是非常短暫的。
她說明,無論是針對開放性的平台,如:微博,或者封閉性的平台,如:微信,中國政府都會用技術或人工手段,進行言論審查。
“因此(對中國用戶而言)Clubhouse的言論自由只是曇花一現。”很快就會步上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的後塵。
(以上為嘉賓觀點,不代表SBS立場)
歡迎您點擊首圖,收聽完整音頻寀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