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地解除新冠社交限制的同時,疫情所催生的“離婚潮”也隨之而來。
據悉,意大利、中國、日本等地都目睹了所謂“報复性的離婚潮”,甚至在深圳出現了離婚預約票號“一票難求”的場景。
澳洲持牌心理諮詢師駱琛表示,隔離期間私人界限被破壞、經濟壓力的增加、對在家辦公學習的不適應、情緒無法髮泄等原因凸顯了夫妻間的矛盾。
“我們知道關在家裡的時候是低頭不見抬頭見的,我們和家裡成員在價值觀和生活習慣上的衝突就會被放大,比如說戴不戴口罩,回家洗手的程序……”
在隔離前,“眼不見心不煩”,甚至還可以選擇出遊來髮泄情緒、潤滑家庭成員的關系。但是,疫情讓我們喪失了這些選項。
隔離在家,我們的角色也髮生了改變,一人會“身兼多職”。“既要噹好爹媽,還要噹孩子的家教,又要噹廚師……有的還要噹好兒孫來安撫老人。”
與此同時,上網課的孩子在家嚷嚷,疫情之下又遭遇工資縮水,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又產生了焦慮,那平日裡的枕邊人就可能成為出氣筒,久而久之,浮躁的生活讓雙方無法繼續。
是衝動還是必然?

離婚潮 Source: Pixabay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格特質,每種人格特質的背後,會有一種自動化的思維模式和人際相處的模式。
在思維和人際相處模式缺少彈性的情況下,兩個人的相處時長增加,就會更容易產生矛盾。隔離期間身兼多職的夫妻二人更需要有彈性的在多種角色間切換。“對我們的要求增加了……既要照顧好對方的情緒,也要照顧好我們看見以及被看見的需求。”
駱老師表示,看似一時興起的“報复性離婚”也併非是出於衝動性的決定。
在婚姻中有些人選擇去解決問題:“有的人在看到差異的情況下,會願意改變自己,願意多付出一些。”另有一些人會覺得“婚姻無望”而“一拍兩散”。
“第三種可能是最常見的一種,(雙方)髮現了不一樣,但是又心懷僥幸”,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二者的關系會自然改善。
“但實際上,如果你沒有主動的去改變自己,也沒有積極的幫助對方成長,改變是不會自動髮生的。”
如此以往,夫妻二人的感情和耐心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遭到消磨。疫情成為了兩人離婚的催化劑。
噹然,駱老師也表示,婚姻併非不可挽救,夫妻也可以在疫情的“大考”中學會打磨自己的耐心、修复關系、甚至讓感情升溫。
歡迎點擊圖片音頻,一起來聽聽心理諮詢師駱琛對疫情離婚潮的分析。
澳大利亞人必鬚與他人保持至少1.5米的社交距離,請查看您所在州或領地的最新社交限制措施。
目前全澳各地進行廣泛的冠狀病毒測試。如果您出現感冒或流感症狀,請致電家庭醫生或全國冠狀病毒健康信息熱線1800 020 080安排測試。
您現在可以在手機上下載聯邦政府推出的冠狀病毒追踪應用程序COVIDSafe。
READ MORE

维州成新增确诊病例主要地点,6月或放开餐馆堂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