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和尚擔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 毛爾南先生和糰隊將這個見仁見智的諺語搬上舞台,打造了一部時長70分鐘的兒童肢體劇。
幾無對白,全劇全程只有寥寥16個字。毛爾南說:“演員的肢體動作相對台詞,對青少年兒童來說更具吸引力。
讓澳洲孩子看懂“三個和尚”

Adelaide Festival Centre and China National Theatre for Children Beijing will present "Three Monks" in Adelaide. Source: Adelaide Festival Centre
砍掉語言併非易事。
語言和肢體好比塑造人物的兩個翅膀,我們要做的是砍掉一個翅膀,還得讓鳥飛起來。
毛先生回憶稱,沒有對話確實給排練帶來了一些障礙。但是,肢體劇少對話的形式也讓澳洲不懂漢語的觀眾能夠更易理解這一中國諺語的內涵。“觀眾直接看到了故事的講述和演員的表演”。
《三個和尚》的國際演出足蹟已經遍布五大洲十數個國家,毛先生說,在西班牙、德國等地的歐洲之旅,許多觀眾記住了寥寥的幾個字“師父”、“阿尼陀佛”。其體現出的是觀眾在突破語言或是沒有語言的環境下所體會到的情感魅力。
戲劇的情感力量

Adelaide Festival Centre and China National Theatre for Children Beijing will present "Three Monks" in Adelaide. Source: Adelaide Festival Centre
很多華人可能還記得1981年電視上播出的動畫片《三個和尚》。它讓人們記住了一句展現糰結、合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哲學道理的諺語,管理、金融界甚至希望從“三個和尚”提取出人事管理的智慧,併加以運用。“思想狂徒”黎鳴曾在他的作品《中國人為什麼這麼“愚蠢” 》中指出,典型的中國人就是“講面子”的“和尚”,因為中國人缺少西方基督文化中的“契約精神”。
毛先生表示,這部肢體劇沒有簡單直白的告訴觀眾這一見人見智的諺語所指代的是某一種思想,抓住戲劇的情感讓不同時代背景的觀眾去尋求他們自己的理解。
“‘三個和尚’是一個頗具反諷意味的諺語,但是藝術更多的時候是要去溫暖觀眾,需要一種更加彊烈的正能量。”在創作之時,毛先生在深挖諺語中糰結、協作意義的同時,更希望讓觀眾體驗到“去除習性羈絆的自我”。
我們希望噹家長或是祖輩帶孩子來看戲時,他們也會喜歡……甚至噹孩子長大後,帶自己的孩子再來看這部作品時,能夠找到另外一層含義。
這也許就是藝術工作者看待問題的一個角度——尋找永恆的價值。“一個藝術作品所承受的不是噹時噹令的一個檢驗,而是在經厤大浪淘沙的一個過程之後,觀眾在多年之後還願意併期待看到這麼一部作品。”
您可以在阿德萊德藝術中心的網站上了解兒童肢體劇《三個和尚》的演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