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熱線】在澳洲要選雞血教育還是快樂教育?

selective schools

Source: Getty Images/Carol Yepes

作為華人父母,您是否有過這樣的舉棋不定:在澳洲究竟要給孩子雞血教育還是快樂教育?點擊封面圖片收聽悉尼心理諮詢師曲韻的建議。


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成長,但又擔心“快樂”之後的結果事與願違。這讓澳洲的華人父母經常在“快樂教育”和“雞血教育”二者之間掙扎彷徨:拿不準怎麼做才是對孩子最好的選擇。

悉尼心理諮詢師曲韻說,很多家長對“快樂教育”存在誤解,認為“快樂”就是對孩子放任自流,毫無節制,這樣的理解是錯誤的。

她說,心理學認為,人有三種先天的心理需要:能力(competence)、關系(relatedness)和自主性(autonomy),這三種基本的需要,不僅是推動個人成長所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每個人感到快樂、幸福的必要。

因此,對於能力和伴隨能力的自信的追求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而這種本能在應試教育的體系下被極度擠壓,使得孩子失去了自我驅動力。另一方面,其他兩方面的需求被一部分“雞娃”父母忽視,而用一個單薄的標準對孩子的學業或某些才藝加以要求,只可能收穫一個畸形的孩子。
但是,“快樂教育”不意味著放棄對孩子的管教,從他律到自律,孩子需要一個慢慢放手的過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如何立規矩,怎麼把好關沒有一個非黑即白的固定標準,需要家長根據孩子的情況自己把握。

至於一些容易帶偏節奏的育兒類“毒雞湯”文,曲韻老師再次彊調它們作用不大甚至有反作用。在澳洲生活的華人需要襬脫這些不合國情、脫離現實的文章,襬脫祖籍國“朋友圈”的影響,少看彆人“曬娃”、“曬成功”、“曬幸福”,自己也不那麼焦慮。

點擊封面圖片收聽心理諮詢師曲韻的詳細點評和對聽眾提問的回答。
澳大利亞人必鬚與他人保持至少1.5米的社交距離,請查看您所在州或領地的最新社交限制措施。

如果您出現感冒或流感症狀,請留在家中併致電家庭醫生或全國冠狀病毒健康信息熱線1800 020 080安排測試。

SBS致力於用63種語言報道最新的COVID-19新聞和信息,詳情請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

請在FacebookTwitter關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聞。

分享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