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 維州推出220萬份快速抗原檢測
- 澳洲易感人群可能接種疫苗加彊針
- 紐約示威者遊行,放言“拯救澳洲”
維州推出220萬份快速抗原檢測
在澳洲葯品管理局(TGA)批準從11月1日家庭使用的快速檢測後,維州政府將購買220萬份快速抗原檢測產品。
衛生部長弗利(Martin Foley)說:“我們已經將快速抗原測試作為我們在一系列不同環境中測試和連續監測新冠的工具包的一部分,但我們現在將大幅增加這一測試。”
部長表示,測試將用於學校、幼兒看護、矯正和緊急服務等環境,更多細節將公布。
與此同時,澳大利亞醫學協會維多利亞分會的負責人警告說,醫院工作人員“壓力很大”,面臨極度疲勞的狀態。
根據9號新聞的報道,麥克雷(Roderick McRae)博士表示他只是鼓勵人們接種疫苗,他認為這應該在六個月前就組織,但事實就是現在這樣。
他彊烈地抨擊了州政府設定的首劑疫苗接種率達到70%就重新開放的目標。
麥克雷博士說:“這是噹我們只有很少的數字時候,人為設定的我們認為可以重新開放的數字——也就是70%的第一劑疫苗接種率。”
“這就像在障礙賽中只穿一只鞋一樣有用。”
他說,即使實現了80%的兩劑量疫苗接種率,維州人也必鬚保持“非常謹慎”。
“我不想如此悲觀,但人們需要保持謹慎和明智併繼續前進,因為我們已經已經接近峰值,”他說。
維州在週二記錄了1763例新病例,這是自大流行爆髮包括所有州或領地的最高每日新增病例數。
但州長丹尼爾·安德魯斯堅稱,維州將在本月底如期重新開放,疫苗熱潮正在進行中,以實現維州關鍵的70%接種率大關。
READ MORE

维州周三记录1420例新增本地病例 至少四名GAT考生确诊
澳洲易感人群可能接種疫苗加彊針
澳大利亞的易感人群可能會從今年晚些時候開始接種新冠疫苗加彊針,更廣泛的人群將在2022年接種。
聯邦衛生部正在密切關注其它國家的運作情況,美國、英國、以色列和法國等國家都在為民眾接種加彊針。
疫苗推廣協調員約翰·弗萊文(John Frewen)說,第三針疫苗的科學性尚未確定,但衛生部門正在制定一項戰略。
“我們有可能為那些免疫系統脆弱的人提供第三針,也許就在今年晚些時候。”他週三告訴Seven Network。
“但除此之外,我認為加彊針的計劃更有可能是在明年,屆時這將變得有點像流感疫苗。”
週一髮表的一項重要的美國研究髮現,煇瑞疫苗在降低住院風險方面有至少90%的效果,哪怕對Delta變異毒株依然有效。
但在完全接種後,疫苗對人體的保護率會從一個月後的88%下降到六個月後的47%。
聯邦和州政府正計劃在2021年年底啟動一個加彊針計劃,但需要得到ATAGI的建議和監管機構的批準。
工黨批評莫裡森政府在疫苗加彊針方面落後於世界。脆弱人群在今年2月底就已經接種了第一針疫苗。
澳大利亞的疫苗推廣工作在落後數月之後,現在已經趕超了許多髮達國家。
過去24小時內,澳大利亞創紀錄地接種了350856劑疫苗,16歲及以上人群的疫苗完全接種率現已超過58.3%。
超過80%的人已經接種了一劑疫苗。
新南威爾士州和澳大利亞首都領地的疫苗接種率在全國處於領先位置。這兩個地區的完全接種率都在向70%靠近。
昆士蘭州和西澳州是僅剩的還沒有達到50%的地區。
READ MORE

易感人群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
紐約示威者遊行,放言“拯救澳洲”
數百名反對彊制教師接種新冠疫苗的美國民眾在紐約的澳大利亞領事館外集會,高呼口號“拯救澳大利亞!”。示威者放言要把澳大利亞從疫情封鎖中“拯救”出來。
抗議者揮舞著澳大利亞國旗,一邊遊行一邊高喊“自由”、“我們不會屈服”。他們穿過布魯克林大橋,最後聚集在曼哈頓的澳大利亞領事館前進行演講。
抗議者還舉著寫有“墨爾本正在髮生什麼?”的橫幅。
“那裡的人都不能去餐館。我在Instagram上觀看了我澳大利亞朋友的直播。”一名男子說,他最近失去了作為衛生工作者的工作。
其他人也跟著高喊,他們要“支持”澳大利亞。
一些澳大利亞人對抗議者的反應感到不解。
一名澳洲網友在推特上回复說:“親愛的美國,我本人不認識真的得了新冠的人,我看病是免費的,週五我和家人在我們本地的酒吧裡吃了晚餐,明天我要和女朋友一起吃午餐,我每天都工作,天氣也不錯。”
澳大利亞部分地區的封鎖限制已經成為美國保守派媒體的評論素材,福克斯新聞主持人塔克·卡爾森(Tucker Carlson)上週彊調,上個月墨爾本的暴力抗議活動是“和平的”。
READ MORE

美国纽约爆发反疫苗抗议 抗议者高呼“拯救澳洲”
澳大利亞人必鬚與他人保持至少1.5米的社交距離,請查看您所在州或領地的最新社交限制措施。
如果您出現感冒或流感症狀,請留在家中併致電家庭醫生或全國冠狀病毒健康信息熱線1800 020 080安排測試。
SBS致力於用63種語言報道最新的COVID-19新聞和信息,詳情請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