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六(2月29日)晚7點半,悉尼同性戀狂歡節大遊行將首度通過SBS和SBS On Demand全球直播。
史蒂文·布盧姆(Steven Bloom)在他的大半輩子中都懷疑自己是同性戀,但在艾滋病病毒(HIV)和艾滋病本身(AIDS)是同性戀代名詞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布盧姆選擇了避而不談。
他這麼講述:“我腦子裡想的主要後果是,真的,失去所有人、被家人排斥、失去朋友,這是一件很難調和的事情;在你週圍,你看不到任何尊重你性向的積極信號,這種性向可能是你努力想要認同或努力想要否認的。”
要點
- 已婚人士要“出櫃”往往面臨著沉重的社會壓力;
- 人到中老年再與自己的性取向掙扎,很挑戰也需要策略;
- 心理諮詢師建議在作出決定前要權衡利弊。
他噹時嚐試與自己的性取向作鬥爭,但最終結果是陷入了抑鬱狀態長達三年之久,然後他選擇了——跟親朋好友“出櫃”。
他回憶噹時的心路厤程:“我花了三到四年時間,認真冥想,思考我的性取向,實際上,一開始我想的是,是什麼真正困擾著我?為什麼我這麼沮喪?為什麼我會有這種感覺?為什麼我的生活出了問題? 這最終讓我意識到一切與同性戀有關。”
READ MORE

Mardi Gras 2020:如何收看同性恋狂欢大游行直播?
某一天晚上,與布盧姆結婚20年的妻子向他髮問,這一問徹底改變了布盧姆的生活。
他說:“她問我是不是同性戀?在那一刻,我用了10秒鐘的時間,我的人生在我眼前閃回,我做出了一個決定:現在是時候坦白了,如果我要坦白,我必鬚明明白白地度過餘生;所以我說,是的,我想是的。”
在一次次的流淚、交談之後,這對夫婦一致認為最好的解決方法是丈夫離家、尋求新生活。
“有必要嗎?嗯,在某些方面,確實有必要,在另一些方面,也許不是。我認為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同的,最終,我認為如果我想成為同性戀,我會做一些我想做的事情,那就是和另一個男人浪漫而親密地在一起。如果你處在所謂的異性婚姻中,你會怎麼辦呢?”
根據心理諮詢師兼心理治療師卡蒙(Odelia Carmon)的說法,對於年齡較大的LGBTI人士,事情處理起來可能更加复雜。
卡蒙說:“最大的障礙是在他們自己的家庭和社區裡丟臉。換句話說,從異性戀到同性戀身份的轉變是非常困難的,但噹你到了這麼大的年紀時,真的,隨著你變老,你會變得更加依賴你生活中已經建立起來的東西。”
可能面臨的災難般後果,是老年人坦白其性向的主要顧忌。
卡蒙對此的建議是需仔細權衡利弊。
他說:“噹一個人陷入兩難的生活時,問題就開始了,他們感到困頓,然後他們被推向了一個結果,而這個結果可能併不是他們想要的。基本上,結束他們的婚姻、離婚、過單身生活,他們之後更有可能變得抑鬱或有自殺傾向,或自此閉門不出,或無法回歸正常生活。所以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是否為自己做了選擇,還是這些選擇是彆人彊加給你的。”
布盧姆在離家之後與目前的配偶傑森(Jason)建立起了一段幸福的關系。
而他的前妻也即將走入一段新的婚姻。
這一切是布盧姆在45歲跟他的孩子們“出櫃”時想都沒想過的。
他說:“我的大女兒最初很反對,她的行為髮生了一些有趣的變化,我注意到了,這讓我很困擾。她噹時覺得我就此離開,永遠都不會再回去,她就沒有了父親,但實際併非如此。我便說我還會再回來,也依然愛她,什麼都沒變,還會很關注她,也希望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然後情況就髮生了改善。”
他的大女兒目前跟布盧姆和他的同性伴侶住在一塊兒。
READ MORE

Mardi Gras在即:华人积极参与悉尼同性恋狂欢节
婚姻聯盟(Coalition for Marriage)的萊爾·謝爾頓(Lyle Shelton)說,儘管澳大利亞尊重所有性取向的人,但在家庭環境中考慮孩子的幸福這一點也很重要。
“很多社會科學研究彊有力地說出了一個很好的事實,支持孩子的生活中有親生父母,且最好兩人處於婚姻狀態,無論從哪方面去衡量,這都是把孩子養育得很好的決定因素。”
史蒂文·布盧姆目前是新州已婚男同性戀協會(Gay and Married Men’s Association)的主席,他說一些已婚男同性戀者最終會為了將家庭生活繼續下去而選擇壓抑自己真正的性取向。
全國LGBTI健康聯盟的最新報告表明,LGBTI人士的心理健康處於全澳墊底。
16歲及以上的LGBTI人群患抑鬱症的可能性幾乎是其他人的三倍,而16至27歲的LGBTI人群自殺的可能性是更廣泛人群的五倍。
史蒂文·布盧姆說:“性是人們在大腦中形成的,這類事情很難控制。根據我的經驗,一些男性試圖壓抑自我是非常艱難的,往往不是非常成功,它只會導致抑鬱症,這可能伴隨有焦慮、自殘乃至自殺。”
但是性衝動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變,這就決定了一個人在年老 後時是否還會選擇“出櫃”。
心理諮詢師卡蒙分析:“所以,實際上,這是關於性取向和性對老年人的重要性,因為對很多人來說,年級越老,他們的性生活就越少,所以這對他們來說不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所以,這取決於個人,取決於他們的性欲,以及他們的髮展階段,他們是否更願意不顧一切地走出來,而不是停留在可悲的現狀中。”
對於來自保守 文化或宗教背景的人士來說,“出櫃”更是難上加難。
史蒂文·布盧姆說:“我見過一些極端正統的原教旨主義者,他們被自己的社區和家庭完全排斥,這對他們來說很悲慘,但他們仍然彊烈地想要過一種真實的生活。他們的希望是,在某一時刻,他們的家庭能夠使他們的宗教信仰與現實情況相調和。”
如果決定要咬緊牙關,卡蒙建議不要立刻告訴所有人,要非常清楚自己想要向親人們傳達什麼信息。
卡蒙說:“分階段做,可能先和配偶說,然後再和孩子們用這種方式探討。因為噹他們準備出走時,必鬚提出這個話題。你不能說,親愛的,我是同性戀,還想跳進他們的婚姻,那是行不通的。所以,你必鬚在心理上、身體上做好離開的準備。如果你真的想離開,那就離開吧。”
如果您或您的朋友正在經厤著抑鬱或焦慮,您可以撥打以下電話:
- beyondblue 1300 22 4636
- Lifeline 13 11 14
- Q Life 1800 184 527(每天下午三點至半夜,專線支持LGBTI人士)
如果您需要語言方面的幫助 ,可致電13 14 50,再轉接到您需要的服務。
如果遭遇生命危險,請立即撥打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