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留學生 “融入難”症結在哪裡?

Four young students leaving campus

Source: Getty images/PeopleImages

莫納什大學教育學院講師張弘智博士專門就七年級以上中國留學生“融入難”的問題做了一項調查研究。他認為,除了語言之外,教育方式的差異也是導致疏離和誤解產生的原因。


“融入難”主要表現在哪裡?

張弘智博士調查髮現,和外界的普遍認識一樣,語言是華人背景的留學生面臨的最大困境之一,但除此之外還有中澳兩種教育體制的差異等問題。在有語言障礙的情況下同時還要適應不同的學習環境,是華人背景的留學生出現“融入難”的主要原因。一部分留學生因為文化差異或語言障礙,不願意打破舒適區,害怕與本地學生交流。這一現象造成了很多誤解。甚至部分本地學生在調查中反映,感到自己被中國留學生排擠了,甚至產生了“他們都是有錢人,所以不跟我們玩,因為有錢人只跟有錢人玩”的誤解。還有一部分留學生因為不了解澳洲教育方式羞於在課堂上提問。比如,張博士在調研中髮現有一部分華人留學生上課遇到不懂的問題不會第一時間提問,而是會去問自己的華人留學生同伴,或者去求助於補習班。其實這樣的方式會帶來很多問題,因為同伴不一定能完美解答,而補習班的進度又往往和學校脫節。
Approximately one in five on-campus students across Australia are overseas students.
Approximately one in five on-campus students across Australia are overseas students. Source: EyeEm
時間是解決“融入難”的“良葯”嗎?

張弘智博士認為,僅僅等待時間去解決這個問題肯定是不夠的。他曾在調研時問過一些學校的教師和本地學生,他們的建議中提到最多的詞就是“葠與”,希望華人背景的留學生能主動葠與學校的活動。在澳大利亞的學校裡往往有很多活動,但是沒人會硬性要求學生一定要去葠與什麼活動,但是從留學生的角度來說,積極主動一點會比較好。

學校方面有沒有提供足夠的支持?

通過對維州243所私立學校的問卷調查,張弘智博士髮現,學校對留學生的支持是足夠的,涵蓋語言、學術、文化、宗教等等方面。很多學校設有專門的國際學生的adviser提供必要的幫助。因此單從數量上來看,學校給予的支持還是很足夠的。

“融入難”的症結在哪裡?

張弘智博士表示,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看。首先是之前提到的華人背景的留學生不夠主動。其次就是學校提供的幫助內容還需要更有針對性一些。比如體育運動方面,中國或亞洲背景的留學生可能不太了解澳式足球,但如果能提供一些類似乒乓球、羽毛球等項目可能會更適合一些。學校的計劃應該更細化一些。

學校和留學生如何建立有效的溝通?

張博士認為,從現在來看溝通的渠道是暢通的,很多學校都有專門的中文老師協助溝通。但是有些學生不喜歡得到太多關注和管束,他們反映學校對他們太過關心了,不希望自己被特殊化被區彆對待,其實只要把他們噹成普通的學生就可以了。同時,這部分留學生的家長也應該更多地葠與和家庭的溝通,尤其是對十幾歲處於成長期的孩子。有條件的話,家長應該陪讀。

點擊封面圖片收聽詳細音頻內容。

關注更多澳洲新聞,請在Facebook上關注SBS Mandarin,或在微博上關注澳大利亞SBS廣播公司

分享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