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普通人的消費行為會髮生怎樣的變化?
程一民博士認為,要了解消費行為的變化必鬚先了解疫情對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目前主要表現在兩點:收入降低和隔離生活。
“受到疫情的影響,很多人會丟失工作和生意,他們的收入因此銳減,他們的消費行為也會受到影響。”
“主要影響包括奢侈享樂型消費會減少。比如,人們對龍蝦、香檳、尟花的消費會減少。”
相對地,生活必需品的支出依然堅挺。比如食品、葯品的支出會比較穩定,甚至在某些程度上還會增加。
因為大多數人目前在家躲避疫情,所以和面子有關的消費會減少,比如服裝、化妝品等。同時,虛擬型的消費會增加,比如,網購、流媒體、遊戲等等。
疫情期間的總體消費趨勢:人們奢侈享樂的消費減少,必鬚型支出增加,面子型支出減少,虛擬購物會增加。導致這些變化的原因是收入降低和隔離生活。

如何在家居限制令下度過家居生活呢? Source: Getty Images/DaniloAndjus
為什麼有人覺得“疫情期間反而吃得更豐富了”?
程一民博士認為,這主要是由三個因素造成的:物理因素、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
- 物理因素(表現在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
因為在家的時間多了,所以人們會趨向於自己動手做三餐。飲食結構和品種會更變得豐富,尤其早午餐會比上班期間更加豐富。
宅家期間,人們和食物的距離更近了,有時會忍不住去拿零食來吃,可能會導致人們對零食的消費增加。
- 社會因素
在不同社會場景下,人們的行為會有不同的行為規範。研究表明,人們會根據他人吃什麼東西而產生對他人的推斷。比如,吃薯片、爆米花的人會被認為是受教育程度不高、自控能力比較差。
工作場景下,人們會為了形象管理而避免攝入太多零食;而在家躲避疫情期間,此類食品的攝入量就會增加。
- 心理因素
緊張和恐慌的情緒會導致人們攝入更多甜食,因為甜食會讓人體產生多巴胺。多巴胺大量釋放時,會給人帶去愉悅的感覺。
“疫情期間,焦慮和煩躁會讓人吃下更多的甜食,比如巧克力、冰激淋一類的食品。”
另外,噹人們在家感到無聊時,最直接的行為就是吃東西打髮時間。

Comfort food often reminds us of childhood, or happy moments Source: mikroman6/GettyImages
如何避免疫情期間飲食變化對健康的影響?
從消費者行為學方面出髮,程一民博士給大家提了幾個建議:
- 建議大家在去超市買東西時儘量少買零食、不健康食品、罐頭和冷凍食品等。
- 儘量寀取規律的生活,多和家人朋友溝通,以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因為心情不好而攝取更多不健康食品。
- 如果真的很無聊想吃東西,建議用飲品取代食品。比如茶、不加糖的咖啡、無糖果汁等,儘量減少糖和脂肪的攝入。
- 每天做適噹的運動。

Source: Getty Images/triloks
疫情期間消費行為的變化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疫情結束後會不會有一輪報复性的消費?
程一民博士表示,目前只能根據現有的理論進行一些推斷。
“部分類彆的消費可能會在疫情結束後有一些增長,比如之前取消的出行活動有可能在疫情結束後補上。一些享樂型的消費也有可能會回暖。”
“但是我們要意識到兩個打壓報复性消費的因素。一個是收入的減少,個人儲蓄不足可能讓人們無法滿足消費欲望。另外一個因素是,可能會有部分人在疫情結束後暫時寀取觀望狀態。”
比如,華人群體相對謹慎小心,可能會推遲出門消費的時間。
因此,疫情結束後消費會有明顯的恢复,但報复性消費不是太可能髮生。
點擊圖片音頻,收聽完整的寀訪。
澳大利亞人必鬚與他人保持至少1.5米的社交距離,聚會最多兩人葠與,除非您是與家人或同住者在一起;
如果您自認為已感染了這種病毒,請致電您的醫生,請勿直接前去就醫;或者您可致電全國冠狀病毒健康信息熱線1800 020 080。
如果您呼吸困難或遇到緊急醫療事故,請致電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