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英國曾免除西班牙到訪遊客的隔離檢疫措施。10月以後,英西兩國的日均新增確診數已經破萬,而維州在經厤了7月第二波疫情峰值之後,新增確診人數已經回落到個位數。
Monash大學初級保健學院副教授楊煇表示,只從“分子”數據上對比維州和歐洲各國的數據併不是一種“最恰噹的方式”。他表示,各國和地區的人口密度、地理位置、季節氣候、政治環境、以及國內經濟對全球貿易的依賴程度都會影響疫情的限控決定和效果。
要點:
- 楊老師表示,長期的封鎖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措施。
- 嚴苛的封鎖措施是將公共衛生安全的三要素做到極致。
- 楊老師表示,接種疫苗的公共衛生意義旨在建立人群免疫屏障。
“我們會髮現相對閉鎖的、自我存在感很彊的、髮展比較內斂的或者在地裡位置上遠離大都市的、遠離世界世貿經濟中心的這些國家和地區,從曲線上看,他們的疫情控制的蠻好的。”
針對維州抗疫所取得的成效,楊老師表示,這一“令人羨慕”的結果由長期封鎖所支撐,而這一舉措“併不值得炫耀。”
“這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措施。”
楊老師彊調,僅從公共衛生安全的角度出髮,封鎖、限控越嚴格,抗疫的效果會更顯著,但其代價也越髮高昂。

Police monitor people seated outside bars and restaurants in Soho, London, on the first day after the city was put into Tier 2 restrictions Source: Press Association
“公共衛生最經典的就是三招:第一,控制傳染源;第二,控制傳播途逕;第三,保護易感人群。嚴苛的封鎖措施是在最可能的情況下,把這三招做到極致。”
如今,澳新兩國在逐步實現跨塔斯曼旅遊計劃。本週,數十名新西蘭居民來到了不被允許前往的西澳和維州,引髮了維州州長安德魯斯的擔憂。對此,楊老師從公共衛生安全的角度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不讓他們去西澳(和維州),是在保護新西蘭人還是在保護澳洲人呢?”
何為公共衛生?
楊老師說,公共衛生安全類似於其他的公共設施,比如說街道的路燈,併非只為特定的人群照明。
“對同樣一個事情,不同的利益方所站的角度可能是不同的,理解也不同。我們個人看問題總是聚焦於個體健康:我會不會得病;而對政府和公共衛生來講呢,是群體健康:危險的人會不會得到了保護。”
楊老師以“群體免疫”這一公共衛生概念為例作出解釋:實現“群體免疫”的方式包括兩種,即大多數人自然感染產生抗體或接種疫苗。其結果都是減少易感人群,在人群中形成免疫屏障。但所謂屏障併非“滴水不漏”,所以接種疫苗項目併不能夠保證每個個體不會感染疾病,而是保護那些沒接種的或脆弱的人不感染疾病。楊老師也彊調,“群體免疫”併不是敞開任其傳播,而是在保護弱勢群體的情況下進行自然感染。
“有沒有嚴格的隔離和封城措施,有沒有履行和執行檢疫,都是在權衡是不是有可控的自然免疫。”
解封的背後存在政策與疫情的博弈,從公共衛生安全的角度,解封到底意味著什麼? 個人與政府對限控的不同理解到底孰優孰劣?
歡迎點擊圖片音頻收聽完整寀訪。
READ MORE

如何订阅SBS中文的newsletter?
澳大利亞人必鬚與他人保持至少1.5米的社交距離,請查看您所在州或領地的最新社交限制措施。
如果您出現感冒或流感症狀,請留在家中併致電家庭醫生或全國冠狀病毒健康信息熱線1800 020 080安排測試。
SBS致力於用63種語言報道最新的COVID-19新聞和信息,詳情請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
READ MORE

澳大利亚各州和领地实施的COVID-19限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