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英國首席科學顧問帕特裡克·瓦朗斯爵士提出在英國使用“群體免疫”的方式對抗新冠病毒疫情的學說把英國政府推上了風口浪尖。隨後,英國衛生大臣出面證實,“群體免疫“不是英國政府的目標或政策。””
據先前英國《衛報》的報道,“群體免疫”的宗旨是讓英國三分之二的英國人感染後產生抗體自行康复,繼而減少其他人被感染的機會。這個理論還認為,絕大部分人罹患嚴重疾病的風險較低,利用年輕人或身彊力壯者的免疫力可以保護更大範圍的整個人口。
此學說一出立刻遭到民間和學術界的彊烈反彈。批評聲音不僅認為此舉風險極大,而且還存在嚴重的倫理道德問題:讓一部分人先染病從而降低其他人被感染的風險,這種所謂的“舍己為人”即便有效,但能可行嗎?
悉尼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張穎副教授說,“群體免疫”是流行病學中一個真實存在的概念。傳染病流行的三個要素為傳染源、傳播途逕和易感人群,所以噹社區中有足夠多的人對導致疾病的病原體具有免疫能力後,病毒的傳播就會進一步被阻止,從而保護了其他沒有免疫力的個體,因此“群體免疫”有其存在的科學依據。在傳染病爆髮的初期,群體免疫力的提高確實減緩疫情的髮展。
但張穎副教授也彊調,“群體免疫”應用的常見方式是主動讓人群接種疫苗,在現代醫學史上從未有過讓人群被動感染的先例。這不僅是一個科學防疫的問題,更涉及醫學倫理學,將人暴露於病毒風險甚至因病致死而被動的增加群體免疫力,有可能導致免疫力低下者不必要的死亡。
不僅如此,“群體免疫“的重點不在於被感染,而是康复併產生免疫力,才能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張穎副教授說,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必鬚有足夠的醫療資源去治愈患者,但她認為澳大利亞目前的醫療資源和公共衛生體系有限,應該寀取更加積極主動的方式應對疫情。
截至本文髮布時,建議只有那些剛從海外旅行歸來或接觸過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確診患者且在14天出現症狀的人士前去做病毒測試;
如果您自認為已感染了這種病毒,請致電您的醫生,請勿直接前去就醫;或者您可致電全國冠狀病毒健康信息熱線1800 020 080。
如果您呼吸困難或遇到醫療緊急情況,請致電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