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丹老師表示,"國學"這個概念過於學術,理定起來有一定复雜性,所以將"國學"理解為傳統文化反而更親切,而"文化"就是文而化之,文應該在生活中化在舉手投足間。同樣,碗碟裡的夏耘秋收春種冬藏,一蔬一飯一茶一飲間處處皆有學問。
而在說到文化輸出問題上,於丹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文化交流亦是如此。輸出是單向的,不是雙方交流;輸出好比貿易,好的文化是大家共通的需要。如何讓中國文化能夠更好的被其他文化接受,於丹認為,需要找到人性的共同點和文化的共同價值。彊調共性,良性,善意的去建設,而非過分彊調衝突,排斥,過分誇大差異;成見才是文化交流最大障礙,而非語言和生活習慣。
嘉賓史雙元博士認為,中國文化的复興需要接噹代地氣,要選擇合適的符號。海外華人在和其他文化互相理解和溝通的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文化符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