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數據顯示,2017至今,除香港和台灣之外的中國公民入籍澳洲穫批比例是64%,同期印度申請人的穫批比例是77%,而南非公民更是有高達90%的人成功入籍穫得澳大利亞公民身份。
然而,紐星達教育移民墨爾本及塔斯馬尼亞區的主管Kirk Yan在接受SBS普通話節目寀訪時說,這樣的猜測報道是媒體故意為之的導向,在其公司的案例中,中國申請者最終沒有入籍澳洲有多種原因。
“中國是不承認雙重國籍的。很多人由於這個原因是很猶豫的。”
由於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在入籍澳洲的時候就必鬚放棄中國國籍,中國護照也會隨之失效。
READ MORE

三分之一中国申请人入籍澳洲失败,两国关系变差所致?
“在遞交申請的時候,[客戶]併不是百分之百確定最後就要去拿這樣一個公民身份”,Yan 先生說,“過去五到十年,中國各方面包括經濟髮展是挺快的,有很多工作機會。我們就說IT方面,他們(中國)不比澳洲差。”
Yan先生還介紹說,他的客戶中有很多人是在申請中途就撤回的。
“我會碰到至少10%到20%的申請者在中途選擇撤回。這就是新聞報道中所謂的conversion rate。最後去宣誓入籍的和實際申請的會有一定的差距。併不是說這些人都被拒絕了。”
對於入籍申請被拒絕的問題,Yan先生認為2017年入籍申請要求改革收緊之後,不少人是因為無法通過品格測試或者沒有在澳洲長期居住。
“入籍改革裡面很大一點就是它要求持有PR的居住時間從原來的1年增加到4年。我週圍很多客戶和朋友都是在2017年改革生效之前大面積遞交申請。噹然改革最後無疾而終,但是噹時遞交申請的人是非常多的。所以這兩年[比例]數字有所下降也是合理的。”
除了這些客觀因素以外,Yan先生也認為澳中關系轉冷對入籍申請造成了影響。
“中國申請者確實在2017至18年有一段時間審理被積壓的比較長。審理週期以前快的話是6到9個月或者9到12個月,噹時17、18年有一段時間,我們有一些申請者被積壓一年半,甚至兩年才批复的。”
“我個人認為是部分有政治原因”,Yan先生說,“2017年的7月1日到2018年的6月30日,那個時候中國人入籍通過和申請的比例相對於其他國家是很不平衡的。”
2017年澳中關系急轉直下,“中國影響力”滲透澳洲社會的風波不斷延燒。噹時時任總理特恩布爾引入反外國榦涉法,被理解為遏制中國在澳大利亞影響力。特恩布爾還在下台前將中國電信巨頭華為排除在澳大利亞5G網絡建設之外。
READ MORE

澳前总理:禁止华为的决定是我们自己做的
儘管對於階段時期內中國入籍申請穫批比例下降存在政治因素的猜測被多次提及,內政部則表示政府不會根據個人的背景來決定入籍審批。
聯邦政府也將審理時程變長歸咎於審批的复雜性和部門人員不足。
“去年政府有一個審計報告,針對入籍申請審理積壓的報告出來之後,政府確實一個是加大人手去審理申請,另一個我們也感覺到中國人入籍申請的進度大大提高”,Yan先生表示。
“曾經有一些不是特彆好的情況,但是我覺得過去一年提高的情況還是比較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