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澳大利亚进入冬季,新冠疫情再度成为舆论焦点,此次疫情的关注点聚焦于新出现的NB.1.8.1变异株。
上周,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NB.1.8.1列为“正在监测的变异株”,指出其全球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并具备一些与先前变异株不同的显著特征。
那么,关于NB.1.8.1变异株,公众究竟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呢?
当前新冠疫情形势
自新冠疫情被宣布为全球大流行病以来,已过去五年有余,但感染病例仍呈现周期性波动。
目前,由于检测和报告感染的人数有所减少,病毒传播情况的追踪难度加大。
然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下旬,澳大利亚的感染病例数正呈上升趋势。
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NB.1.8.1是澳大利亚当前传播的毒株之一,且其数量在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
在截至5月6日的测序病例中,南澳大利亚的占比不到10%,而维多利亚州则超过40%。
西澳大利亚州的废水监测也显示,NB.1.8.1已成为珀斯废水样本中的主要变异株。
在国际层面,NB.1.8.1的传播同样在加剧。
截至2025年4月下旬,它在所有提交的测序序列中占比约10.7%,而四周前仅为2.5%。
尽管测序病例的绝对数量不多,但这种持续的上升趋势已促使国际公共卫生机构加强监测力度。
NB.1.8.1在亚洲的传播尤为显著,4月底时已成为香港和中国内地的主要变异株。
变异株来源
据世界卫生组织称,NB.1.8.1变异株首次是在2025年1月采集的样本中被检测到的。
它是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的一个亚系,源自重组的XDV毒株。
重组是指两种或更多现有变异株的基因混合产生新变异株的过程。
研究进展
与之前的变异株相似,NB.1.8.1在刺突蛋白上携带了一系列突变。
刺突蛋白是病毒表面的关键蛋白质,它允许病毒通过ACE2受体(人体细胞的“门户”)感染人体。
这些突变包括T22N、F59S、G184S、A435S、V445H和T478I等。
目前,对于这种变异株的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因此其具体影响尚待进一步观察。
但最近的一份预印本研究(一项尚未经过同行评审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线索,表明NB.1.8.1可能具备更强的感染能力。
研究人员使用实验室模型发现,在测试的几种变异株中,NB.1.8.1与人类ACE2受体的结合能力最强,这表明它可能比之前的毒株更具感染力。
同时,该研究还考察了接种疫苗或之前感染过的人的抗体中和或“阻断”这种变异株的能力,结果显示抗体对NB.1.8.1的中和反应有所降低。
症状表现
目前的证据表明,NB.1.8.1变异株可能更容易传播,并且可能部分地绕过之前感染或疫苗接种产生的免疫力。
然而,世界卫生组织尚未发现任何证据表明它与其他变异株相比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
报告显示,NB.1.8.1的症状应与其他奥密克戎亚变异株相似,包括喉咙痛、疲劳、发热、轻度咳嗽、肌肉酸痛和鼻塞等。
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出现胃肠道症状。
疫苗效果
针对NB.1.8.1变异株,公共卫生应对措施仍然集中在密切监测、持续基因组测序和推广接种更新的新冠病毒加强针上。
尽管针对该变异株的中和抗体水平有所降低,但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新冠病毒疫苗应该仍然可以预防其导致的严重疾病。
澳大利亚和许多其他国家提供的最新加强针针对的是JN.1,而NB.1.8.1正是源自JN.1,因此接种加强针仍然应该提供良好的保护。
随着冬季的来临和一种新的变异株的出现,建议符合条件的公众及时接种新冠病毒加强针。
对于某些医学上脆弱的人群来说,新冠病毒仍然可能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特别关注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本文作者拉拉·赫雷罗(Lara Herrero)从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委员会获得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