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一带一路的“债务陷阱”:追随大国的索价

2017年“一带一路”首届峰会之后,一度弃中国而去的国家又纷纷投怀送抱,重归北京旗下。这些争跳中国“债务陷阱”的国家,只不过是将亚洲国家在冷战后就形成的新思维“经济利益靠中国,政治安全靠美国”略加改变,重回冷战时期的“跷跷板”模式。

Xi Jin Ping at One Belt One Road Summit

Xi Jin Ping at One Belt One Road Summit Source: AAP

2017年“一带一路”首届峰会之后,一度弃中国而去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又纷纷投怀送抱,重归北京旗下,共同赞襄“一带一路”第二届峰会盛举,其中包括新加盟的瑞士、曾向美国与IMF哭诉中国投资让他们陷入“债务陷阱”的马来西亚与缅甸。

来归者众,中国的吸引力何在?

与2017年5月间的第一届峰会相比,第二届峰会有几个吸眼球的关键点:

首先,各国调整了对中国的期望值,虽然普遍对中国资金数量抱有希望,但远比2017年的目标要现实。2017年的第一次峰会召开之时,正逢中国外汇储备急剧减少,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5月4日通过中国金融杂志刊登了一篇署名文章,要点是:一带一路投融资合作不是单向的资金支持,需要各方共商共建,构建共同付出、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利益共同体,同时还必须以市场化融资为主,积极发挥人民币的本币作用。以撬动更多的当地储蓄和国际资本——说白了,中国的意思是今后投资以人民币为主,共同出资,这令那些奔美元援助而来的各国非常失望,衍生出2017年一宗国际事件: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叫停中国项目,并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哭诉中国令其债台高筑,要求IMF给予援助,最后让美国拿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制造“债务陷阱”做了篇没写结局的大文章。有了这经验,第二届峰会的与会国家抱的期望值没首届峰会那么高,有枣没枣先打三杆子,意大利的态度就是典型:只要中国有钱就行。

其次,第二届峰会多了一些重要的新成员,意大利与瑞士这两个欧洲国家加入。意大利是G7成员国当中第一个参加“一带一路”计划的国家,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瑞士的加盟更重要,BBC日前刊发的文章对此有清醒认识:首先,瑞士有国际间最富声誉的金融服务业;其次,瑞士是国际组织总部的聚集地。对中国来说,瑞士独特的政治“中立国”地位,对“一带一路”倡议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德国对此很不满,但与意大利的分歧不在是否加入,而在于德国坚持“整体加入”,以继续维持欧洲领袖掌控集体谈判权的领导地位。

第三,中国政府非常技巧地将重点放在经济合作之上,并承诺将与国际规则接轨,这些表态给了与会国非常好的赞襄理由。

中国在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根据路孚特数据,该倡议中的项目总价值为3.67万亿美元,横跨位于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的几十个国家。一带一路首届峰会时,中国当时有膨胀感,宣传上强调推广中国模式、成为全球化新领军的说法,导致一些国家的疑虑。美国在贸易战期间提出种种质疑中国红色渗透的批评,也曾让一些国家动摇。因此,第二次峰会中,北京的宣传降调,重点放在化解各国疑虑,比如这次提出将与世界银行共同研究“一带一路”的环境和社会标准。“建立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防范化解债务风险”, 针对外界关于“一带一路”的透明度和输出威权意识形态的质疑也做了相应解释;公报草案还写明,出席4月25-27日峰会的37位全球领导人将就项目融资问题达成一致,遵守全球债务目标,并促进绿色发展。
A cameraman films near a screen live broadcasting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opening the Second Belt and Road Forum.
A cameraman films near a screen live broadcasting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opening the Second Belt and Road Forum. Source: AAP

中小国家在超级大国身上薅羊毛的习惯源于何时?

2018年10月以来,马来西亚等几个国家称中国令它们陷入“债务陷阱”,美国对此高调指责,2018年10月3日,美国会参议院以93票赞成、6票反对批准了"善用投资促进发展法案"(BUILD)。按照该法案,原先的海外私人投资公司(OPIC)以及其他政府名下的发展援助机构将会被整合,成立一个全新的美国国际发展金融公司(U.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inance Corp.)。新机构将会获得600亿美元的资金,负责向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港口、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援助贷款。

但是,在这种动用国家资源的事情上,民主国家受限较多,远不如中国这种专制国家有效率(这效率当然源于罔顾本国民生)。因此,美国投资还只停留在计划中,中国却拿出了真金白银。世界各国现在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国内失业严重,比如意大利现在失业率下降为7年以来最低,2018年末的青年失业率也高达30.8%。2019年1月希腊的青年失业率也保持在39.7%。对各国人民(领袖们眼中的选票)来说,重要的任务不是帮助世界上其他国家人民摆脱专制,而是本国人民的就业问题。在欧盟大国的反对声中,意大利选择与中国单边合作,态度就是出于现实考虑:“在自家窗前,这(中国在瓦多港口修建工程)当然不是什么美景,但是能带来就业岗位,所以这是件好事。"意大利小城瓦多(Vado Ligure)共有 8000人口,中国投资带来400个就业岗位,这令当地政府与居民十分高兴:”瓦多市长对德国之声表示,一个强有力的投资伙伴能够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资金,同时,在一系列条约、合同、法规的规制下,也完全无需担心中国资本会造成债务问题或者劳工权益被侵犯"。"中国人不是问题。他们带着钱来,我们非常欢迎!"克罗地亚、尼日利亚等国无不如此,“钱”就是中国维持与一带一路国家关系的最重要纽带。

两年前,斯里兰卡因无力偿还中国援建汉班托塔港的贷款,而将整个港口租借给中方,租期为99年。这一事件曾被批评者作为“一带一路”债务风险乃至债务陷阱的典型案例。看起来,各国似乎都忘记欠债还钱这条市场铁则,深究起来,这种思维的产生有其原因。
World leaders and representatives at the China Belt and Road Forum
China's showcase of its new Silk Road showcase may have hit a snag over North Korea's inclusion. (AAP) Source: POOL SPUTNIK KREMLIN
西方媒体偏左,历来强调价值观优先,对经济的重要性尤其是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总是有点轻看。但自从美国民主党2018年中期选举获胜之后,社会主义政策成了民主党在竞选中的偏好,离美国选民主体关心的话题越来越远,西方媒体着急之下,不自觉地经常引用1992年克林顿竞选美国总统时打败老布什的一句名言:“笨蛋,根本问题是经济!”希望藉此提醒全球左派政客,应该认识到只有“拼经济”,才能赢得选民。事实上,这条真理不仅适用于全球各国政治,也可以用来解释这次各国争着跳进中国“一带一路”的“债务陷阱”, 因为只有拿到中国的钱,他们才有资本在本国拼经济,保住选民。

本来,发展经济是各国自身的事情,但二战之后,美苏抗衡的冷战模式让世界习惯了一种追随方式:除了意识形态原因之外,各国(尤其是意识形态色彩不那么强的国家)选边站队可以获得两个大国的经济援助。许多中小国家发展经济无方,但利用美苏争霸的时机玩政治“跷跷板”,谁给的好处多,就站在谁那边。美国从二战之后,承担了维持国际秩序这一公共品的任务,认为这是自身“软实力”的体现,各国也理所当然认为这是美国的责任,并不感谢。中国则很清楚金钱的力量,在联合国内纵横捭阖,在人权事务上充分展示了金钱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影响力(参见《在人权进步之路上的艰难跋涉―介绍两位国际人权活动家的亲历自述》一文)。

冷战模式的余绪:中国目标必遭美国掣肘

中国官方统计,截至2019年3月底,中国已与125个国家签署不同的合作协议,这些国家的GDP占全球的36%,是世界总人口的六成。如此费尽心机,真的只为了赢得商机么?当然不是。

本次峰会期间,中国为消除外界疑虑做了不少解释工作,各国也接受了中国的解释,认为中国通过综合运输和基础设施纽带来拉近欧亚大陆的距离,对加深贸易与人类联系及沿线国家人民都有利。但这并非这些国家真的不明白“一带一路”的地缘战略意义:“一带一路”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套以中国为核心的制度,让各国在与中国合作的过程中产生对北京的高度依赖,通过“一带一路”计划的实施,中国获得规则制定权,重塑世界格局。
Latest round of US and China trade talk in Beijing
Progress was made at the latest round of US and China trade talk in Beijing. Reuters Source: Reuters
各国也明白,美国早就对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表示不满。美国战略界人士普遍认为,中国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不容轻视,它不仅具有改变欧亚大陆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平衡的潜力,也会在技术标准、军事安全、国际发展等多领域对美国构成现实挑战,甚至破坏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全球霸权的基础。因此,美国绝对不会容忍中国在这方面的强力挑战。美国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霸,必然给世界许多国家带来出售追随权的机会。

至于这些争跳中国“债务陷阱”的国家,只不过是将亚洲国家在冷战后就形成的新思维“经济利益靠中国,政治安全靠美国”略加改变,重回冷战时期的“跷跷板”模式。2018年10月间的旧事,例如马来西亚等国向IMF与美国哭诉,抱怨自身受到中国债务陷阱伤害这类事情必会重演,因为哭诉也是一种出售追随权的索价方式。

作者:何清涟,中国经济学者,现居美国。
以上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台立场。

分享

1 min read

Published

Updated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SBS中文

注册SBS中文newsletter即可获取最新资讯

一旦订阅,意味着您认同SBS的服务条款隐私政策,包括接收来自SBS的电邮更新。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听我们的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Mandarin-speaking Australians.
Understand the quirky parts of Aussie life.
通过您最喜欢的播客应用程序,收听我们独家的SBS普通话播客获取最新信息。

在SBS收看节目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Simplified Chi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