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丝特蕾·托(Sisterlay Toe)专注于制作色彩缤纷的布料,她是珀斯一个织布团体的一员。
“我亲手制作的衣服,当我穿上它们时,我感到很快乐,也为自己能做出这些衣服而自豪。”
西丝特蕾·托是居住在澳大利亚的1.5万名克伦族(Karen)人当中的一位。
和许多人一样,她因缅甸的冲突被迫逃离了家乡。
“军队经常进入我们的村庄,他们想要摧毁并烧毁房屋,有时还会抢劫和杀人。我们不能在那里生活了,所以搬到了泰国难民营。”
克伦族是缅甸的一个较大的民族,织布是他们文化认同的核心部分。
READ MORE

难民:从被拒之门外到开怀欢迎
但在2021年缅甸军事政变后的内战中,成千上万的人被迫逃离。
但是现在许多人在泰国边境的难民营中艰难度日。
穆蕾宋生(Mu Lay SongSaeng)解释说:“居住在难民营的克伦族人目前面临许多问题,主要是粮食短缺和医疗服务不足。他们仍然有很多需求。”
由于工作机会有限,许多家庭几乎只能勉强维持生活,而回到缅甸则过于危险。
在最近的冲突中已有数千名平民丧生,相关机构估计约有三万人被拘押。
本周联合国发布的一份基于1300多个信息来源的报告,记录了过去一年它所称的“系统性酷刑”的存在。
汤姆(Graham Thom)博士是澳大利亚难民委员会为难民发声的协调员,他刚刚结束了一项实地调研任务。
他说,难民营中克伦族社群的处境正变得非常严峻。
包括美国国际开发署在内的国际援助的削减给难民营中的克伦族带来了严重打击。
“在泰缅边境共有九个难民营地,居住着十多万人,他们完全依赖援助,而当援助被大幅削减时,就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困境。克伦族是受难最严重的群体之一。”
一些克伦族人,包括穆蕾宋生,已经在澳大利亚找到了安全的生活。
READ MORE
画家关伟:我笔下的欧洲难民
“我非常兴奋和高兴能来到澳大利亚,因为我知道这里有更多自由。我们不再需要害怕任何事。无论我们想学什么,都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我们去上学。”
但和许多侨居他国的克伦人一样,她担心像织布这样的传统技艺有消失的风险。
两年前,她帮助一个在珀斯米拉布卡(Mirrabooka)地区的织布团体振兴织布传统。
“这对疗愈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的难民背景,我们背负着很多创伤。”
每个星期五,一群克伦族妇女都会聚在一起编织、缝制,并分享设计。
“在我们的文化里,蓝、红和白色是最流行的颜色,红色代表勇敢。每个星期五,这个房间都会变得充满生机和欢乐。她们制作出非常漂亮的工艺品,我们也会把一些产品拿去卖,让她们获得一些收入。”
这些布料是在那种手持织布机上完成的,而织布机是用回收的木材制作的。
“我们会利用身边的一切材料,比如竹子、木头,然后由年长的男性把它们做成织布机。”
对西丝特蕾·托来说,织布不仅仅是手工艺,更是文化的延续。
“让它继续传承下去非常重要,要不断练习,铭记我们曾祖辈的技能,并把它展示给下一代。”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订阅Mandar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