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 收听播客。
在墨尔本大学一年一度的冬季迎新节(WinterFest)上,SBS中文团队与一群年轻的华人留学生聊了聊他们的媒体习惯、文化身份与对本地生活的观察。
面对澳大利亚多元的媒体环境,他们的回答不尽相同,却共同折射出当代年轻华人群体在陌生城市中对信息与认同的需求。
多平台与母语:年轻人的资讯选择
“我平常的话就是网络上或是有时候电视、手机上都会看新闻,” 来自台湾台北的Emily这样描述自己的信息获取方式。
虽然她已经注意到SBS中文在社交平台上的广告,也看过SBS电视台介绍澳洲文化的节目,但真正吸引她的是那些能用母语解释澳洲政策和生活常识的内容。
对Emily来说,这样的内容不仅是资讯,更是一种安全感和桥梁。
“对于国际生来说非常有帮助,因为我们毕竟不是本地生,也有语言上的一定障碍,所以如果能用母语理解这些内容的话,能够更帮助我们融入当地。”
另一位来自上海的新生Becca同样更偏好用熟悉的语言接收信息。
她说自己平时主要刷小红书来了解澳洲的生活,但并不常关注本地新闻。
相比起严肃的社会新闻,她更感兴趣的是文化、娱乐或者本地活动,“那种什么军事啊、运动体育不怎么感兴趣,但是文化科技方面我还是蛮想听一听的。”
Lucas来自河北,已经在澳洲读了本科,如今继续攻读硕士。
他坦言自己偶尔才看新闻,而且“百分之七八十是中文”。
相比之下,他会更关注国际局势和热点冲突,比如“最近不是就巴以战争”。
当得知SBS普通话节目有一期六集的巴以冲突解读节目时,他表现出了兴趣。
在多语言、多平台的信息洪流中,年轻的华人学生往往选择最熟悉也最方便的渠道——中文社交媒体、短视频或是母语新闻服务。
与此同时,他们对于“官方媒体”与“社交媒体”的态度也显得更加务实:内容是否贴近生活、是否方便理解,比形式更重要。
文化身份与语言之间:用母语找回归属感
母语内容对年轻留学生的吸引力,部分源于一种文化归属感。
Emily提到,她希望媒体能更多关注“职场上面对于国际生如何接轨”,比如如何找工作、在面试中如何用更地道的表达等话题。
“如果有这方面内容的话,我觉得会对国际生或学生会很有帮助。”
在介绍家乡的方言俚语时,Emily也分享了台湾最近流行的网络热词,比如歌手瘦子ESO直播时喊出的“诶你后面有车”,以及用“M side”取代“你懂的”。
Becca则带来上海话的表达,比如“阿拉上海宁”(我是上海人)和“伐来噻”(不行、不可以、不要)。
这些短语虽然听起来轻松,却也是年轻人用来保持文化连接、建立身份认同的方式。
一位来自香港的学生坦言,更想通过媒体看到的是“real Australian”和“foreigner Australia”之间的细微差别,以及澳洲社会中的多元视角。
她同时提到,自己倾向于通过“短视频、短纪录片”来快速了解信息,因为这样既高效,也符合这一代年轻人的媒介习惯。
连接与倾听:媒体与年轻留学生之间的可能
SBS作为澳大利亚的公共多语言媒体,长期尝试通过母语服务拉近与新移民、留学生的距离。
但采访中可以看出,年轻华人群体的需求并不局限于新闻本身,而是更希望通过媒体获得一种更大的“生活指南”和文化导航。
Emily说:“对于国际生来说,如果能用母语理解当地政策或生活信息的话,能够更帮助我们融入当地。”
Becca则直言,如果在出国前就能听到更多实用资讯,“那肯定会省去很多麻烦” 。
还有学生提到,他们不仅想知道澳洲的“硬新闻”,更想了解日常生活、文化差异,甚至“real Australian”眼中的世界。
在他们眼中,媒体既是信息源,也可能是跨文化对话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