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 收听播客。
近日,澳大利亚犯罪学研究所(Australian Institute of Criminology)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揭示了网络犯罪的细节。
报告指出,超过五分之一(22%)的受害者遭遇身份被盗用,近十分之一(9.5%)的受害者被欺诈者和诈骗者骗取钱财或信息。
部分受访者因诈骗者承诺给予遗产、分享大笔财富或提供度假套餐等回报,而向诈骗者支付款项或透露敏感信息。
该报告名为《2024年澳大利亚网络犯罪报告》,其中明确指出,27%的澳大利亚网民遭受过网络虐待或骚扰,此类行为已被明确界定为网络犯罪。
危害“不仅限于经济损失”
网络犯罪的危害“不仅限于经济损失”,其社会和健康方面的危害正日益增多。
报告显示,一系列网络犯罪行为主要针对年轻人、澳大利亚原住民、LGBTIQ+群体以及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
其中,原住民受访者在所有类型网络犯罪中的受害比例显著偏高。
该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项调查有助于精准定位更易成为网络犯罪受害者的人群,为后续防范和打击网络犯罪提供重要依据。
澳大利亚犯罪学研究所副所长里克·布朗(Rick Brown)称,调查结果还显示,需要大力鼓励更多受害者与警方取得联系。
他表示:“总体来看,网络犯罪受害率居高不下,但向警方和ReportCyber(网络犯罪举报网站)上报的案件数量却很少。与此同时,很大一部分受害者都受到了网络犯罪的负面影响。”
受访者表示,他们遇到的最常见的网络虐待和骚扰形式包括收到未经请求的色情内容,以及社交媒体账户被他人入侵。
此外,发布让受访者感到受伤、尴尬或不安全的恶意或伤人信息,也属于网络虐待和骚扰的范畴。
当被问及最近一次遭遇的事件时,近半数受害者(47%)表示涉事者为网上的陌生人。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主面临的风险相对较高。
近25%的中小企业主更可能向警方求助,而2023年这一比例仅为18%。
尽管平均经济损失在追回后并未发生变化,但身份犯罪和滥用的受害者中,成功追回钱财的比例从75%上升到了82%。
针对当前网络犯罪形势,布朗呼吁民众要更加主动地保护自己免受网络侵害,例如使用安全密码、及时安装安全更新等。
报告发现,目前采取这些安全措施的比例“低得令人担忧”。
为帮助受网络犯罪影响的民众,寻求心理健康支持的读者可拨打1300 22 4636联系Beyond Blue,更多信息可访问beyondblue.org.au。同时,多元文化心理健康组织(Embrace Multicultural Mental Health)也为来自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人提供心理健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