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合国报告统计,一场新冠疫情大流行让全球流离失所人数达到历史顶峰,8千人因各种原因逃离家园。而其中除了逃避传统的战乱或迫害之外,因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的气候难民人数也在与日俱增,一些研究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有1.5至2.5亿气候难民。
《难民公约》是国际成员国定义和处理难民问题的依据和参考。《难民公约》于1951年7月28日通过,并于1954年4月22日正式生效。难民地位公约和有关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是国际难民保护的两项核心规范。该公约定义了难民、难民的资格及权利、以及提供难民庇护的国家所应负责任的一项国际公约。
根据《难民公约》的定义,因遭受“人为政治迫害”的“政治难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难民,公约的庇护对象并不包括受战争、自然灾害或经济问题造成的所谓“流民”。虽然不受《难民公约》保护,但鉴于战争和自然灾害持续造成的大量流民,国际人权和人道领域也一直在关注如何通过国际框架的合作解决战争和自然灾害难民的问题。
而气候难民的问题也在联合国2018年通过的《移民问题全球契约》中得到了更为突出的解决,该契约明确承认突发和缓慢发生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退化都是导致国际流离失所的重要原因。该契约也是在联合国主持下制定的第一个政府间谈判达成的协议,整体、全面地涵盖国际移民的所有事项。
因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问题在大洋洲岛屿情况尤其令人担忧,受威胁最严重的基里巴斯或图瓦卢群岛,居民越来越多地希望在新西兰等地避难。而著名的基里巴斯人泰托塔寻求在新西兰移民案,新西兰法庭及其后联合国人权法院对该案的裁决,使之成为国际就气候难民议题的首个历史性案例。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的伊万·泰托塔(Ioane Teitota )于2015年提出申诉,当时他的庇护申请被驳回,从而被新西兰驱逐出境。
由于担心气候变化影响生计,泰托塔和妻子2007年移居新西兰。工作签证过期后,泰托塔向新西兰移民部申请避难泰托塔认为,他的生命权受到侵犯,因为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化的其他破坏性影响使他的家园再也无法居住。
泰托塔认为,,他被迫从塔拉瓦岛迁移到新西兰,原因是海水入侵造成淡水缺乏、可耕地遭到侵蚀,以及相关的暴力土地纠纷导致许多人丧生。最终,移民法庭认为泰托塔的理由“可信”,但不足以获得难民身份。
之后,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在2020年1月决定,各国不能驱逐因气候相关威胁而寻求庇护的人。尽管联合国委员会认定,由于基里巴斯已经实施了足够的保护措施,泰托塔的生命权没有受到侵犯,但委员会成员尤瓦尔·沙尼表示:“尽管如此,这一裁决提出了新的标准,有助于未来气候变化相关庇护申请获得成功。”
SBS致力于用60种语言报道最新的COVID-19新闻和信息,详情请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