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估計,近三百萬名澳洲人可能會在未來一年考慮辭職,而其中一個主因是因為職業倦怠。
根據心理健康支援機構 Beyond Blue 的定義,「職業倦怠」是一種由工作或生活中過度壓力引起的情緒、身體與精神的極度耗竭。這種情況可以發生在任何人身上,若果不及時處理,可能導致身心健康惡化。
雖然社會對心理健康的意識有所提升,也有了「下班後離線權(right-to-disconnect)」等新法例,以及更多人可選擇在家工作,但研究指出,職場倦怠的問題仍在加劇。
倦怠問題有多嚴重?
澳洲非營利組織 Superfriend 的首席研究人員、伊爾斯副教授(Ross Iles)指出,過去十年間,職業倦怠率一直高企。
他對 SBS 新聞表示:「尤其是在零售、醫療與教育等行業,倦怠的情況正變得愈來愈嚴重。」
雖然很多企業對心理健康的意識有所提高,但這並未有效減少倦怠情況。伊爾斯說:「雖然這些變化是正面的,但進展的速度仍然趕不上倦怠問題惡化的情況。」
READ MORE

近六成人曾因工作出現心理壓力 相關賠償申請增近三成
你是否正經歷倦怠?
專家指出,職業倦怠可能以不同形式出現,但有幾個常見徵兆不應被忽視:
心理與情緒方面:
- 感到孤立、易怒或與同事疏離
- 對工作失去滿足感
- 對原本有熱情的任務,變得漠不關心
身體方面:
- 頭痛與身體疼痛增加
- 睡眠品質下降或作息紊亂
- 長期疲勞、缺乏精力
伊爾斯指出,「心理困擾」是導致倦怠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別是在醫療、教育與零售業這些高壓行業中。他說:「心理困擾是一種普遍的焦慮與壓力狀態,如果長期持續,就會顯著提高職業倦怠的風險。」
如何減少職場倦怠?
根據由 Allianz Australia 委託 YouGov 進行的調查,五分之四的澳洲上班族認為自己的工作環境,未能建立健康習慣及界線。
造成倦怠的主因包括:
- 工作量過大
- 會議過多
- 不切實際的截止期限
Allianz Australia 個人健康部門總經理皮特曼(Mark Pittman)表示,很多員工難以安排屬於自己的私人時間。
他建議:「澳洲人應該好好休息、設立明確的界線、優先考慮休養活動,如睡眠與運動。這些小改變能在預防倦怠會產生明顯效果。」
READ MORE

【工作倦怠症】點樣克服並繼續返工
企業角色與責任
皮特曼指出,僱主在防止員工倦怠方面同樣扮演關鍵角色。研究顯示,員工最希望企業能採取以下三項措施:
- 加強管理層的心理健康培訓,以更有效支援員工。
- 減少無意義的會議與行政工作,減輕不必要的負擔。
- 定期設立心理健康假期,讓員工有喘息的空間。
伊爾斯補充說,職場管理層有責任創造健康的工作環境。他指出:「雖然我們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仍有不到一半的澳洲員工,敢於與上司討論心理健康問題,而這數字多年來變化不大。」
他強調:「打破這負面情況非常重要,這樣才能真正預防倦怠。」
建立健康人際關係是關鍵
伊爾斯表示,最重要的,也許是企業要有意識地促進員工之間的連結。
「不要寄望良好關係自然發生,而要刻意創造互動與支持的機會,讓員工之間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與歸屬感。」
支援及求助
如果你或他人正面對相關問題,可尋求以下協助:
- Lifeline:致電 13 11 14 或傳簡訊至 0477 13 11 14
- Suicide Call Back Service:1300 659 467
- Kids Helpline(25歲以下青年):1800 55 1800
- Beyond Blue:beyondblue.org.au 或致電 1300 22 4636
- Embrace Multicultural Mental Health:為多元文化及語言背景人士提供心理健康支援
現時在工作與生活界線日漸模糊,要學會停下腳步、設立界線、重視心理健康,已成為現代職場中最重要的自我保護。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等政策,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