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項全球研究顯示,外在環境如季節、日期及地理位置,會深刻影響人類的睡眠模式,甚至影響睡眠質素與時長。
澳洲 Flinders University 大學的首席研究人員史葛(Hannah Scott)指出:「睡眠模式不僅僅是習慣問題,而是與我們周遭環境緊密相關。無論是日照長短、氣溫,抑或是每週作息安排,這些外在因素都會顯著影響睡眠質與量,以及整體身心健康。」
研究指,人類在夏季平均每晚比其他季節少睡15至20分鐘,而在冬季則會多睡20至35分鐘。大多數人於週末就寢時間亦普遍較平日遲30分鐘以上。
此外,從12月至1月假期期間,受訪者的睡眠模式普遍較為紊亂。研究警告,「睡眠不規律」會對人體的生理及心理功能,以及整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該項研究分析自2020年1月至2023年9月間收集到的全球11萬6千名成年參與者,共計7,300萬個晚上的睡眠數據。數據透過置於床墊下方的睡眠監測器收集而得。
研究指,人類在夏季平均每晚比其他季節少睡15至20分鐘,而在冬季則會多睡20至35分鐘。
7300萬個夜晚的數據
研究分析自2020年1月至2023年9月間收集到的全球11萬6千名成年參與者,共計7,300萬個晚上的睡眠數據。數據透過置於床墊下方的睡眠監測器收集而得。
雖然這是同類型中規模最大之一的研究,但研究團隊指,受訪者多是偏向科技熟悉度較高、且日常有使用睡眠監測裝置的人士。
研究並未納入寵物、育兒或伴侶共眠等可能影響睡眠的因素。
該研究高級人員艾克特(Danny Eckert)表示:「儘管如此,這仍是了解人類睡眠如何受環境影響的重要一步。我們應該提醒自己,想獲得良好睡眠,必須重視時鐘、日曆,甚至季節的變化。」
住在墨爾本或何伯特的澳洲人,比居住在昆州或北領地的居民,更能感受到季節變化對睡眠的影響。
更多發現
研究亦發現,除日期、季節、地點外,「家庭責任」、「工作需求」、「社交活動」、「睡前拖延」及「生理因素」等,亦會導致睡眠不規律。
結果顯示,離赤道越遠,季節性變化對睡眠模式的影響越大。換言之,住在墨爾本或何伯特的澳洲人,比居住在昆州或北領地的居民,更能感受到季節變化對睡眠的影響。
此外,研究亦觀察到,在研究期間受訪者平均每晚睡眠時間逐漸縮短,2020年至2023年間,每晚約少睡2.5分鐘,研究團隊推測,這可能與新冠疫情持續影響有關。
艾克特表示,這項研究結果應為公共衛生領域敲響警鐘:「睡眠不規律不只是覺得累而已,它實際上會構成健康風險。我們必須了解,日常作息與環境如何影響睡眠,這是改善睡眠品質的重要一步。」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等政策,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