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消費者被警告要對這些「幽靈商店」(ghost stores)提高警覺,因為一旦受害,幾乎無處申訴。
至少已有4家這類商家被澳洲消費者監管機構點名,指其誤導消費者購買劣質商品。
這些商家常宣稱自己是即將結業的澳洲本地公司,正在清倉高品質商品,但實際上卻是海外公司,售賣的是品質低劣、直接下單再發貨的服裝與鞋子。
澳洲競爭及消費者公署副主席洛伊(Catriona Lowe)表示:「這種行為利用了消費者真心想支持本地公司的同理心。」
公署已對以下網站發出公開警告通知,包括:
- everly-melbourne.com
- willowandgrace-adelaide.com
- sophie-claire.com
- doublebayboutique.com
但問題似乎更加普遍,自2025年初以來,監管機構已收到至少360宗針對60家網店的舉報。
許多投訴指稱,這些幽靈商店拒絕退款,只提供部份退款,或根本不回應消費者的投訴。
在正常情況下,澳洲消費者可透過當地實體店鋪維護消費權益,但由於這些商店大多設於海外,通常的消費者保障便不再適用,消費者法律中心(Consumer Action Law Centre)法律總監諾威奇(Stephen Nowicki)表示「你幾乎無計可施」。
澳洲競爭及消費者公署建議受害消費者聯絡自己的銀行,詢問是否可撤銷或阻止交易。
雖然在遭遇詐騙時可以採取有關措施,但幽靈商店的情況較為模糊,因為消費者最終仍會收到產品。諾威奇表示:「這類情況比起明顯的詐騙更難判斷,因為很難分辨所謂的折扣是真是假,有些可能根本不值他們所指的價值。」
但仍有一些潛在改革方向,雖然政府無法制訂針對海外企業的法律來給予消費者權利,但他們可以嘗試封鎖或阻止這類廣告的發布。
如何辨識「幽靈商店」
「幽靈商店」經營者通常透過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等社交媒體廣告瞄準澳洲消費者。他們會關閉原品牌並重新命名,以不同澳洲城市、郊區或鄉鎮來營造本地形象。
澳洲競爭及消費者公署已去信Meta(Facebook 和 Instagram 的母公司)與電商平台 Shopify,平台常被用來架設「幽靈商店」網站。同時,公署也試圖教育消費者。
「幽靈商店」的網域名稱通常以「.com」結尾,而不是「.com.au」,許多網站使用 AI 生成的圖片。
此外,這些網站通常沒有實體地址,聯絡方式也僅限電子郵件;其《隱私政策》或《服務條款》中經常提及的是國際法規,而非澳洲法律。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等政策,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