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膠公約】近180國日內瓦重啟談判 冀終結塑膠污染

會議由聯合國主持,正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延續全球塑膠公約的談判,旨在促使與會國家達成打擊塑膠污染的全球條約。

An artwork with various plastic items strewn around.

在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外的藝術裝置,由加拿大華裔藝術家暨社運人士 Benjamin Von Wong 創作。該藝術裝置在會談期間將會逐漸被堆積如山的塑膠垃圾所淹沒。 Source: AAP / AP/Salvatore Di Nolfi

包括澳洲、近180個國家,展開為期10天的會談,希望制定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全球條約,以應對塑膠污染這一重大問題。

主持今次會議的厄瓜多爾外交官瓦爾迪維耶索(Luis Vayas Valdivieso)在會談開幕表示:「我們正面臨一場全球危機。」

他說:「塑膠污染正破壞生態系統、污染海洋與河流、威脅生物多樣性、危害人類健康,並對最脆弱的群體造成不公平的衝擊。」

「這場危機迫在眉睫,證據確鑿,而我們責無旁貸。」
歷時三年的談判曾於去年12月在南韓釜山陷入僵局,當時一些產油國家阻礙達成共識。

釜山會議失敗後,各國持續在幕後協商,今次再於日內瓦,在聯合國主持下展開新一輪會談。

負責協調談判的核心人物表示,他們不預期此次談判會一帆風順,但仍堅信有望達成協議。
A man speaking at a podium. A man and a woman are behind him.
厄瓜多爾外交官瓦爾迪維耶索(Luis Vayas Valdivieso)主持今次在日內瓦的會議。 Source: AAP / EPA/Salvatore Di Nolfi
聯合國環境署(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執行主任安德森(Inger Andersen)向法新社說:「從釜山到現在,期間已進行廣泛的外交行動。」

安德森說,聯合國環境署主辦今次會談,期間不同地區與利益團體之間的對話,已激發新的動力。

她透露:「我與多數國家交談時,他們都說:『我們是為了達成協議而來日內瓦的。』」

「會很容易嗎?不會。會很直接嗎?也不會。但有沒有達成協議的路徑?絕對有。」
塑膠污染無所不在,從地球最高的山峰、最深的海溝,到人體的幾乎每一個角落,都發現微塑膠的蹤跡。

我們是怎麼走到這一步?今次有何不同?

2022年,各國同意在2024年底前尋求解決這場危機的方法。然而,原本預定為關於塑膠污染法律條約(包括海洋污染)最後一輪談判,去年在釜山失敗告終。

部份與會國家希望達成一項雄心勃勃的協議,以限制塑膠生產並淘汰有害化學物質;

但另一些國家主要是產油國家,則拒絕限制生產,主張重點應放在廢棄物處理。
瓦爾迪維耶索表示,現在達成一項有效、公平且具雄心的協議,已「近在咫尺」。

他在星期一(8月4日),會談舉行前表示:「我們的路徑與立場可能不同,但目標是一致的。」

「我們到這裡,是因為我們相信一個共同的使命:一個沒有塑膠污染的世界。」

有超過600個非政府組織參與今次日內瓦會談。

瓦爾迪維耶索表示,已從釜山汲取教訓,現在非政府組織與公民社會也可參與討論一些最具爭議的議題,例如禁用特定化學品與限制生產。

綠色和平組織倡議人士福布斯(Graham Forbes)對法新社表示:「要解決塑膠污染危機,我們就必須停止大量生產塑膠。」
A young girl holding a piece of cardboard with "SOS" written on it. The O is a globe that is crying.
綠色和平及其支持者要求限制塑膠生產,及淘汰有毒化學品。 Source: AAP / EPA/Salvatore Di Nolfi
他說,該組織及其盟友希望簽訂一項條約,「限制塑膠生產、淘汰有毒化學品,並提供足夠的資金,協助轉型為無化石燃料、無塑膠的未來。」

福布斯指出,「化石燃料產業這次動員強大」,「我們不能讓少數國家決定全人類在塑膠污染問題上的未來」。

每年產生多少塑膠廢棄物?

全球每年生產超過4億噸塑膠,其中一半為一次過用完即棄產品。

雖然有15%的塑膠廢棄物被收集進行回收,但實際回收率僅9%。

其中46%被送往堆填區,17%被焚燒處理,另有22%處理不當成為垃圾。

《刺針》(The Lancet)醫學期刊星期一發布的一份報告警告,塑膠污染對健康構成「嚴重、日益惡化但未受重視的威脅」,每年造成全球至少1.5萬億美元(約合2.31萬億澳元)與健康相關的經濟損失。
An artwork with plastic items underneath a large plaque that reads "PLASTIC TREATY".
全球生產的塑膠,一年超過四億噸。 Source: AAP / AP/Salvatore Di Nolfi
這份由頂尖醫學研究人員與醫生進行的綜合文獻回顧指出,塑膠的健康危害可與空氣污染與鉛中毒相比,並指出可透過法律與政策加以減輕其影響。

為了強調這項訊息,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外樹立名為《沉思者的重擔》(The Thinker's Burden)藝術裝置,當中包括著名法國雕塑家羅丹(Auguste Rodin)的名作《沉思者》(The Thinker)的複製品。

這件名為《沉思者的重擔》(The Thinker's Burden)的藝術裝置,由加拿大華裔藝術家暨社運人士黃志銘(Benjamin Von Wong)創作。該藝術裝置在會談期間將會逐漸被堆積如山的塑膠垃圾所淹沒。

他對法新社說:「如果我們想保護健康,就必須思考這些有毒化學物質正如何進入我們的環境。」

但美國化學理事會(American Chemistry Council)發言人卡斯特納(Matthew Kastner)則表示,塑膠產業及產品對公眾健康至關重要,尤其醫療器材、外科口罩、兒童安全座椅、安全頭盔與輸送乾淨水源的管道等。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廣東話節目 Facebook 專頁X 專頁,或訂閱廣東話節目 Telegram 頻道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及節目重溫。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

分享

Published

Source: AFP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