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莓果」食用量激增 需重新評估農藥風險

農藥及獸醫藥管理局(APVMA)認為有必要審視使用一種常用農藥的安全性。

Berries

澳洲「莓果」食用量激增,監管機構認為需重新評估農藥風險。 Credit: Unsplash

澳洲對使用農藥有嚴格的規定。目前藍莓噴灑農藥後,需等待一天才可採收,而黑莓和紅莓(覆盆子)則需等待七天。

隨著澳洲人食用莓果數量在過去十年增加近一倍,農藥及獸醫藥管理局(APVMA)認為有必要審視使用一種常用農藥二甲胺(dimethoate)的安全性。

APVMA 風險評估能力行政總監Sheila Logan表示,目前農藥的殘留量不太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風險,但仍需重新評估「安全範圍」。

二甲胺自1950年代起在澳洲使用,可控制水果、蔬菜及穀物上超過 80 種害蟲。但歐盟於 2019 年禁止使用該農藥,美國環境保護署(EPA)亦將其列為「可能致癌物」。

澳洲當局近年亦加強對二甲胺的監管,已禁止在牛油果、芒果及其他熱帶水果採摘後浸泡二甲胺。亦需獲取APVMA 發放的使用許可證,並依據可接受殘留量規範安全使用方法才能使用有關農藥。

Logan 指出,除了草莓外,澳洲人對莓類的年人均消費量已從 2017 年的 611 克 增至 1.3 公斤。她說:「我們擔心安全邊際不足,因此提議停止使用這些農藥。」

APVMA 建議將採收等待期延長至 14 天,有關建議引起業界反對。

業界表示,延長等待期會增加成本,並指出在短期等待內已可管理風險,避免生產中斷或價格上漲。

澳洲漿果協會主席波伊納 (Anthony Poiner) 表示,將限制期延長至兩周實際上等同禁用二甲胺。

他表示:「漿果每兩到七天採摘一次,所以如果你噴灑了一次,卻要等14天,那麼所有漿果都會過熟,無法再食用,」

他亦指測試表明,在噴灑農藥24小時後,農藥殘留量很低,低於醫學上導致急性(中毒)水平。」

波伊納表示二甲胺是對抗昆州果蠅最有效的農藥,果蠅令農民每年損失至少 3 億。

若禁用二甲胺,業界將面臨更高成本及浪費更多農作物,替代方法如熏蒸、輻射或其他農藥成本更高且效果較差,有機生產亦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與此同時,食品安全專家建議消費者應注意潛在風險,採取安全處理措施,保持飲食多樣性。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廣東話節目 Facebook 專頁X 專頁,或訂閱廣東話節目 Telegram 頻道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及《SBS 編採指引》,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及節目重溫。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

分享

Published

Source: SB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