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南極旅遊人數急增 如何可保護這片冰封之地?

南極洲不受控制的旅客增長,有可能破壞當地的環境。

A tourist in a yellow ski suit is taking a photo of emperor penguins in the snow.

前往南極旅遊人數急增。 Source: Getty / Wolfgang Kaehler/LightRocket

前往南極的旅客人數正大幅增加。約30年前,每年前往南極的遊客不到8,000人,而在2023–24年度,已接近12萬5000人湧入這片冰封大陸。這個趨勢很可能在未來持續。

南極旅遊的遊客若無節制地增長,將危及這片地區原本吸引人的自然環境。這對旅遊業者與遊客都是壞事,對南極本身,甚至整個地球都是壞事。

過去兩星期,負責決定人類活動在南極應否被容許的各國代表,聚集意大利開會。會議中有一個專責小組討論旅遊相關議題。

要管理一個不屬於任何國家的大陸上的旅遊活動並不容易。那麼,我們要如何避免南極因太受歡迎而被破壞?答案可能來自經濟學。

未來的遊客趨勢

最近對南極未來的旅遊趨勢進行模型模擬。保守預測顯示,到2033–34年度,南極的遊客人數可能會達到約28.5萬人。

而在最不保守的情況下,人數可能多達45萬人——儘管這個數字包含因新冠疫情而積壓的旅遊需求,未來可能會減弱。

目前南極旅遊的旅客最多是來自前往南極半島的郵輪旅遊。只有少部份遊客會造訪羅斯海地區和南極內陸的部份地區。
A large cruise ship in the ocean near an icy cliff.
目前南極旅遊的旅客最多是來自前往南極半島的郵輪旅遊。 Source: Getty / Wolfgang Kaehler/LightRocket
南極旅遊目前由多個國際協議所管理,統稱為《南極條約》(the Antarctic Treaty System),以及「國際南極旅遊組織協會」(IAATO)。

不過,條約因地緣政治因素進展緩慢,而國際南極旅遊組織協會也無權限制遊客人數。

對南極的壓力

大約有三份之二的南極遊客實際踏上這片大陸。這些遊客可能會對脆弱的生態系統造成威脅,例如壓實土壤、踐踏易碎植被、引入外來微生物與植物物種,干擾鳥類與海豹的繁殖地。

即便郵輪不靠岸,也可能引發空氣、水質與噪音污染——還有拋錨對海床的破壞。

此外,還有碳排放的問題。每位搭郵輪前往南極的旅客,平均會產生3.2到4.1公噸的碳排放,這還不包括他們到達出發港口的交通碳排。這幾乎等同於一般人一整年的碳足跡。

碳排放引起的全球暖化正破壞南極。在半島地區,冰川與冰棚正在退縮,海冰面積縮小,影響當地野生動物與植物。

當然,南極旅遊僅佔全球碳排的一小部份。但旅遊業對這片維持其生存的地區,有道德責任去保護。而南極旅遊可能會加劇氣候變遷造成的傷害,導致原本已脆弱的生態系進一步衰退。

有些旅遊持份者已開始使用混合動力船與低污染燃料,並透過碳抵消提供「碳中和」的旅程。國際南極旅遊組織協會承諾在2050年前將碳排減半——這是正面一步,但仍遠低於國際海事組織訂定的淨零排放目標。
Two penguins next to a camera on a tripod.
每位搭郵輪前往南極的旅客,平均會產生3.2到4.1公噸的碳排放。 Source: AAP / Mary Evans

經濟學能保護南極嗎?

世界各地的環境管理常用市場工具,例如稅收、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cap-and-trade)以及認證機制。研究顯示,這些工具也可應用於南極,以防遊客人數失控。

其中一個選項是向旅客徵收「觀光稅」。稅收可用來資助南極的環境監控與執法工作,並支援相關研究。像南亞小國不丹,早已實施類似機制──每位遊客每晚需支付100美元(約152元)的旅遊稅。

不過,這類稅收或許會讓預算有限的旅客卻步,但對高收入、重視體驗的旅客來說,可能影響不大。

另一選項是實施「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這將在特定期間內限制可前往南極的旅遊許可證數量。

初期的許可證可透過協商、拍賣或抽籤方式分配給各旅遊業者或國家。未使用的許可證可以轉售,進而令許可證變得有價值。

這類「限額制度」已在其他地區成功實施,例如澳洲的豪勳爵島(Lord Howe Island),就透過總量管制控制旅遊人數

針對南極的遊客限額與交易規則,必須根據科學數據決定其環境承載量。然而,目前對南極的承載量仍缺乏精確數據。同時,許可證的分配也必須公平,涵蓋所有業者與國家。

此外,現行旅遊業標準也可進一步強化,例如引入獨立認證制度,專門針對碳足跡減量等措施。這需要穩健的監督與執行機制,以避免「漂綠」(greenwashing)問題。

展望未來

考量南極治理的複雜性,研究發現,最可行的方案是將這些市場機制與其他監管措施結合使用。

至今,《南極條約》的簽署國對觀光產業的約束性規範仍相當有限。而某些市場手段相較之下,對締約方會更具吸引力。但甚麼都不做,絕非選項。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 SBS 廣東話 Facebook 專頁X 專頁Instagram 專頁,或訂閱 Telegram 頻道

SBS 中文堅守《SBS 行為守則》等政策,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 SBS Radio 1 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 SBS Audio App 手機應用程式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按此進一步了解 SBS 中文。

分享

Published

Updated

By Darla Hatton MacDonald, Elizabeth Leane
Source: The Conversation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立即訂閱SBS中文電子報

訂閱SBS中文電子報,接收最新新聞資訊。

訂閱即表示你同意SBS的服務使用條款私隱保障政策,包括接收來自SBS的電子郵件通訊。

下載手機應用程式
SBS Audio
SBS On Demand

收聽節目播客
Independent news and stories connecting you to life in Australia and Cantonese-speaking Australians.
Join prominent cook May Lee for gourmet recipes and tips for the kitchen.
透過你喜歡的播客程式,收聽SBS廣東話節目的最新獨家播客節目。

收看SBS
Cantonese Collection

Cantonese Collection

Watch onDemand
前往南極旅遊人數急增 如何可保護這片冰封之地? | SBS Chinese